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昨晚,仿佛忽然之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短片《啥是佩奇》刷屏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硬广告,推销的是春节期间上映的某部电影。不过,即便如此,也引来不少自来水。说到底,还是短片讲述的故事,比较有意思。快过年了,在农村大山里的爷爷问孙子啥时候回家、有什么心愿,孩子说想要“佩奇”。爷爷于是开始满村找佩奇。它不在字典上,不是棋类游戏,不是谐音名的某个人,不是看着很像的“佩琪洗发素”,而在城市当过保姆的老三媳妇说它是“小猪,红的”。究竟“啥是佩奇”?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背后的故事。
这不是“佩奇”第一次火了。自问世以来,早教动画片《小猪佩奇》很快风靡全球。作为中国的“网红”,在田地里成了稻草雕塑、在博览会上手捧多肉、在美食节上成为创意担当……更有趣的是,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让这个如同红色吹风机的动画形象产生了“反差萌”,不仅陪伴小朋友成长,而且走进了每个人的内心。
哦,不!还不能说走进了“每个人”,短片里的爷爷一开始就不知道“啥是佩奇”。翻字典、串门子、问朋友,不只是要解开佩奇“是什么”的疑惑,更是跳动着找佩奇“为了谁”的一颗心。短片的爆点在最后,老人根据别人描述,亲手用鼓风机“打造”出了一只蒸汽朋克感爆棚的小佩奇。答案揭晓那一刻,很多人“哭了,也笑了”。啥是佩奇?可能就是找到佩奇、共享天伦的那一颗心吧。
为什么这支广告片,能打动人心?这背后,固然有所谓“城市人群对乡村的想象”,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春节之前的这个节点,击中了不少人对阖家欢聚的渴望之心。
即便我们的家乡,不再是山水迢迢,飞机、高铁乃至网络,都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也不能否认,在一个“流动的中国”,不少人都还是有着山高水远的牵挂。否则,就不会每次春节之前,“年前的Cindy、Tony、张处、李局,过年回家就变成了翠花、狗蛋、栓柱”的段子,都会重新火一次。
同样的,是远在故乡的长辈们的等候。可能每年只有那么几天,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中。换个角度看,明明知道吃不下还摆了满桌的饺子,不也正是“佩奇之一种”吗?换个角度看,广告片中的大山也好、乡村也好,即便有变形、有夸张,也不过是用符号化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因而引来共鸣。
而再换个角度看,爷爷制作的“硬核佩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城乡沟通、代际沟通的可能。
短片中,爷爷为孙子做佩奇;现实中则是,孙女手绘说明书、教奶奶使用智能手机,奶奶陪孙女跨省逛漫展、对她的兴趣有了更多理解。常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回家就会被逼婚、被催生,甚至被用来向亲戚朋友“展示”“炫耀”。“硬核佩奇”可能也在提示我们,我们又一定能说了解他们吗?毕竟,让你设想一下退休在家的父母一天的生活,可能都是难的,又怎么去理解广场舞带给他们的热闹、保健品带给他们的慰藉呢?
当然,这个短片或许也夸大了城乡鸿沟、塑造的是“想象的农村”,甚至可以套用所谓“东方主义”的观点来进行思考,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其“为什么打动人”的理由。恰恰相反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它通过呈现出一种沟通与交流的可能,让城乡之间、代际之间有了一个“共情的时空”:你惦记父母冻裂的手,爷爷奶奶询问孙儿没好的咳嗽,还有你时而酸胀的腰和脖子。春节,可能正是这个时空,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集中的展现了。
艺术有艺术的效果,现实有现实的痛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许也都能看到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城乡间的差距,或者是长幼之间的隔阂,或者是老人的质朴,或者乡土的味道。但不论如何,看过短片,当发现自己的眼角开始有些湿润时,想必您还有要说的话、想抒的情,不妨在下面留言吧,TA一定能看到。
这正是:小猪佩奇心里纹,你我都是有情人。
大家晚安!
(文 | 李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