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在公园里,看到一对老夫妻的对话,很有意思。
妻子拿出水壶倒了杯水喝,老先生随口便说:“你看你,就知道自己喝,想渴死我”,随即开始指责妻子昨天给他买的毛衣瘦了,早上买的水果不新鲜。
休息了一会儿,妻子站起身来准备走,老先生又说:“就知道着急走,没看我还没歇够吗?”
妻子应声坐下,不吭声,默默地待着。
短短几分钟,几乎折射了夫妻两人一辈子的交往模式,老先生出口指责,妻子诸多不满,却默不作声,选择了忍受。
你看,有时候,我们用相同的语言,说了很多,却句句诛心,攻击与伤害着最亲近的人。
03 说话很多,并不意味着好好说话有时候,说话很多,真的算不上好好说话。
相反,因为对方听不懂,你需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让他明白,结果,越说越多。却觉得,除了累,什么都没有收获。
而面对那个能听懂你说话的人,可能一句话、一个眼神就够了。
因为,你知道,他和你在一起,他懂你,真的无需说太多。
曾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自然不能对每个孩子照顾周全,但对生病的那一个一定是格外关注和体贴。
于是,她从小就学会了,每次身上只要有一点小小的不舒服,她都喜欢和母亲无数倍的夸大自己的病情,喋喋不休地和母亲说自己多么不舒服,去博得母亲格外的关切以及那碗专为病号熬制的鸡汤,偶尔,还能因此,逃掉一整天的课。
母亲自然不知道孩子心里的小算盘,不久前,在一次闲聊中,母亲还提起:“别人家的孩子,一生病都没精打采,懒得说话,倒是你,越生病,话越多。”
成年以后,她结了婚,老公对她体贴有加。她稍微有点不舒服,老公比她还紧张,她自然少了许多,要赘述病情的烦恼。
当说话越来越少,获得的照顾越来越多,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话唠”体质,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不是真的那么想要说话。
不仅如此,很多人说很多话,无非是为了弥补很多空白。我见过旅游车上,导游为了活跃气氛,一直不停地讲话;酒局上,做东的一方,不知道客人的喜好,一直不停地讲话;还有,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间,为了害怕冷场,有一人不停地说话。
每当这时,我都想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嘿,停一停,沉默真的没那么可怕。”
我们看似每天都在说话,却很可能因为被外界的声音压抑、没有说出想说的话,因为不懂沟通的技术,用攻击的方式来说话;或者,只为了填补某种空白,空洞地说话。
究竟有多久,你没有用心说话、说想说的话?
如果,你的答案是很久……
你也许会更加明白,为什么在咨询室里,能畅所欲言地表达,是多么珍贵的事情。很多时候,当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便会离内心越来越近,离想要的答案越来越近。而咨询师,便是那一面镜子,帮你看清自己;是承载你的容器,让你有所陪伴且安全着陆。
其实,很多时候,答案都在你自己手里。而好好说话,便是找到自己的开始!
若杉说
为了帮更多人学会好好说话,我专门邀请了张心悦老师为大家深度解读《学会说话》,让你在喧嚣的时代,回归沟通的极简主义。
听课方式:添加助理 微 信ruoshanxinli,拉您入群,免费听课,现场互动,还将有机会获取《学会说话》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