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泰戈尔说:“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只有能从孤独中走出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做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表面上的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孤独。
最近朴树又火了一把,因为当他在某节目上被主持人问到:“参加节目的理由是什么?”
他耿直的回答:“因为缺钱”。
很多网友都调侃他:知道你穷,没想到这么穷。
然而他不仅穷,还很孤独。
朴树是一个创作型歌手,成名极早,03年时创作的《生如夏花》专辑火遍大江南北,却在最火的时候消声觅迹。
沉寂的时间里,他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他人冷眼的嘲笑。
因为拒绝商演,也没有正式的经济来源。
他孤独的活着,却没有停止过创作,用几年的时光来换一首满意的歌曲。
如果将他看作一个战士,“十年磨一剑”用来形容他再适合不过了。
十年之后回归,凭借一首《平凡之路》,才向世人再次证明了他的创作才华。
承受住孤独的他创作出的歌曲,最终获得了无数听众的认可。
优秀的人,在走向辉煌的路途中,总会经历孤独。
2012年5月25日下午,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的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在了中国人手中。
他叫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这一年他刚刚49岁。
面对这一荣耀,王澍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生一世是很短暂的。我年轻时会站在街边看,指着街头行走的人,说这些人已经全部死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我非常极端,算是一种孤独英雄主义吧。
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状态,对存在、对真理、对人性要有一种追求,这样才会有力量支持你在年轻时走过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是自我实现和锤炼的旅程。
纵观王澍的一生,他的成功从来没有离开过“孤独”二字:
小时候,因为没人陪他玩,他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绘画的天赋就是在这个时候慢慢被发掘而出的;
大学期间,他又成了图书馆里孤独的守望者,短短两年时间便自学完成了所有的课业;
后来因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使他曲高和寡,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踽踽独行,最终站上了现代建筑学的巅峰。
正如博洛尼CEO蔡明所言:“任何正确的事情都不是简单的,而难的事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去走,那么你选这条路,你就注定孤独”。
康德无妻无子,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但是就在那一亩三分地里,他创作出了《纯粹理性批判》,为全世界的哲学家尊为圣经;
安徒生一生茕茕孑立,如他笔下丑小鸭般出场,却没有天鹅的宿命,但是他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童话;
司马迁也是孤独的,但是他无视所有的冷眼与嘲笑,所以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史记》。
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两者之中,你总得选择择其一,一个人越优秀,越能够在孤独中坚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