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手法
在音乐旋律上,吸取了艺术歌曲的营养,是高雅的通俗这首歌曲,旋律上既未采用“民间小调”,也未采用“洋腔洋调”。它吸取了赵元任等人的艺术歌曲营养,通俗中透着高雅。优美的旋律“清秀,简练而精致”,配合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的演奏,娓娓动听,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曲调从林徽因原诗词的韵律出发,使诗词与旋律完美结合。诗词《一首桃花》原载1931年10月《诗刊》第三期,由林徽因所写。
林徽因的这首诗词,虽是描述桃花,但却与黛玉葬花的《葬花吟》有所不同,诗词细腻轻柔,韵律流畅自然,描述的景象巧妙得体,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情。
《葬花吟》
徐志摩就曾评价它:“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而歌曲《一首桃花》正是由作曲家周雪石依照林徽因的诗词所谱曲的,歌曲旋律优美,曲调悠扬。
歌曲在呈现的过程中,诗词与旋律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吵不燥、婉转动听的,诗词与旋律完美结合,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林徽因
音乐性格与人物性格气质相吻合《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人公林徽因的唱段,林徽因当时在香山养病,徐志摩在此与她重逢,在两人的对话交流后她演唱了此曲,音乐婉约温暖,雅致含蓄,高贵大气。而林徽因这个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诗人,她出身名门,聪慧可人,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塑造她形象的音乐也具有符合三十年代高级女知识分子的淡雅高贵气质和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将林徽因这个如诗一般的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