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一年十月,杜伏威再次为自己的草莽性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有个叫李子通的,也是隋朝末年南方有名的一个起义军领袖。李子通本是长白山左才相的手下,因为太有能力而被排挤,不得不率众出走,拥兵自立。到了江淮一带之后,为了暂时落脚,所以提出要归降于杜伏威。
对于李子通的加入,杜伏威喜出望外,竟然没有半点防备。结果不出所料,李子通站稳脚跟后,马上发起兵变。若非杜伏威麾下还有几个肯为他死战的心腹,估计杜伏威这次兵变里就必死无疑了。
最终,杜伏威靠躲进芦苇荡里,侥幸逃过了一命。
当年干掉隋军是在芦苇荡,如今逃命也是靠芦苇荡。看来对于杜伏威来说,芦苇荡应该算是他的福地了。
而且,祸不单行的是,当时隋军趁着杜伏威内乱的机会,直接大军压境。毫无准备的杜伏威,自然被*的大败。
据说,当时已经受了重伤的杜伏威,还是他一个部下的妻子给背出来的。
连续两场大难,让杜伏威损失惨重。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不但李子通站稳了脚跟,彻底占领了海陵一带。而李子通的老上司左才相,同样也率军占领了淮北。至于杜伏威自己,虽然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抓紧时间搜罗各处散兵,实力再次恢复到数万人。但是这个时候的江淮地区,已经是李子通、左才相、杜伏威三足鼎立的局面,杜伏威已经没了统一江淮的机会了。
连江淮地区都拿不下,自然也就谈不上后来的逐鹿天下了。
3.经略江淮事实上,像之前的李子通事件,在隋末并不止发生过一次。比如后来李密战败后,就曾想要暂时投降李渊,然后再图大事。可是李密这一投降,李渊直接通过政治手腕,瓦解了瓦岗军的内部,李密的假投降也变成了真投降,最后兵败身死。
如果杜伏威能有李渊一半手腕的话,估计也不会遭此惨败。
当然,连续经历过两场大难的杜伏威,也终于认识到自己作为流匪的不足之处,开始向正规的农民军转型。
杜伏威应该觉得幸运的一件事情是,当时他周围的几个势力,都不是特别的强。如李子通、左才相等人,比之北方的李渊、李密、窦建德等人,不管是战略眼光,还是统兵打仗的能力,都相差了太远。要不然的话,估计杜伏威也撑不到最后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杜伏威除了招揽一些散兵,扩张自己的地盘之外,最主要的敌人,还是不断来围剿他的隋朝军队。双方几次交手,杜伏威或胜或平,实力在慢慢的提升。
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江淮地区的局面。
隋炀帝驾临江都。
对于隋炀帝移驾江都这件事,演义小说里说他是为了去看琼花,而正史上原因则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摆脱传统关陇世家的控制。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大业十二年年底,隋炀帝确实转移到了江都。跟着他一块来的,还有十几万隋朝精锐大军。
照理来说,皇帝本人来了,而且还带着十几万精锐大军,江淮地区应该被一战平定才对。但实际上,恰恰是隋炀帝的到来,让整个江淮的局势,瞬间翻转。一时之间,无数底层人民,参与到反对杨广的起义大军当中。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倒不是杨广真的那么招人恨。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隋朝当时来的,除了杨广以外,还有整个隋朝的朝廷,以及十几万大军。这些人一下子到了江淮地区,都需要江淮地区的百姓来供养。原本就已经活的很艰难的老百姓,这下子彻底活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