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的困境往往在于,跟着原著照搬,情节全被预判,熟悉原著的读者只能鉴赏演技,缺少与剧情的粘度。若是作大幅度删改,情节逻辑容易出现矛盾,成为败笔。
但是不得不说,小说的后半部分,小孩子作案的勇气往往来自于未满“14岁”这一条法律知识展开,后面更是出现朱朝阳大笔一挥,签下民事合同,实则是一份“效力待定”契约的情节硬伤。
此外,小说中普普的感情线对于后来案件的发生,也显得支撑力不足。若论萌芽“爱情”似乎缺少点唯美和契机,若论懵懂“义气”似乎也缺乏强有力的情节支撑。
小说中,诸多人物的命案,确实最后刻画了一个缜密的“坏小孩”和优秀的“学霸”对比强烈的朱朝阳,但如果在影视剧里,主角总是反复喊着“未满14岁”就可以作恶多端的话,就难免过于单调。
影视剧通过镜头刺激感官,小说通过文字塑造意境,虽然都在造故事,但推动情节的“引子”却不能都利用一种方式。
影视剧则对后面案件的处理做了很大删改,主要围绕“爬山”命案展开。有些评论说,这是为了能够顺利播出通过审核,弱化主角暗黑,洗白人物的手法。
倒也不能如此绝对,影视剧播出自然有其生存法则,但剧集能够引人入胜,收获观众好评,重点还是需要相对自恰的故事,故事中需要有各种情感交集的人物,人物又要寄托诸多背景串联和塑造,情节和逻辑都不能出现太多漏洞,才能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升华到讲感情,讲主题。
影视剧与小说共同的主题都离不开青少年成长话题,小说最终的暗黑情绪不得不来想到东野圭吾风格,联想到读《白夜行》与《恶意》最后的一声叹息。
影视剧的处理上比小说明亮,不过也确实令人反思到社会命题。由此想到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他曾在书中写道“并非从单纯的黑与白的对立出发,而是用灰色的视角记录世界”。电影或者影视剧,镜头是直接的语言,然而镜头若直接给到了观众说教之感,则失去了大半色彩。塑造反派不难,但立体矛盾的人物给人们带来反思,则更具有冲击力,能感受到这是影视剧和小说都在寻找和尝试的。但客观讲,这种冲击似乎还欠缺一些火候。
总之,《隐秘的角落》的改编确实可圈可点,在悬疑题材下,这部剧拥有十分突出的好成绩。小说也在悬疑小说的行列里,拥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而改编题材的关键便在于,剧集有剧集的精彩,小说有小说的光芒,彼此辉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