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刘燕秋
编辑 |
8月5日上午,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举行,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三个单元共计7位评委与媒体见面,包括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导演、编剧郑晓龙,电视剧单元评委、演员何冰,编剧、制片人李潇,导演沈严,演员殷桃,纪录片类别评委、纪录片类别评委、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制作人梁红,动画片类别评委、导演、编剧王雷。
本届上海电视节共征集到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作品800余部。白玉兰奖评选首次采用中国评委集中在上海、国际评委线上参与的方式进行。
此前,白玉兰奖入围全名单已经正式公布。《安家》《鬓边不是海棠红》《长安十二时辰》《老酒馆》《破冰行动》《庆余年》《特赦1959》《外交风云》《小欢喜》《在远方》入围最佳电视剧;《歌手·当打之年》《故事里的中国》《见字如面4》《了不起的长城》等15档综艺围最佳电视综艺节目。
近两年,随着剧集行业的变化,白玉兰奖在评选规则方面也在随之进行调整。2018年增设了美术、摄影专业性奖项,2019年将最佳编剧拆分为原创和改编两个更加细分的类别,今年上海电视节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首次将“重点视频网站首播电视剧”纳入白玉兰奖评选。
2020年入围最佳中国电视剧的十部剧集中,《长安十二时辰》《破冰行动》《鬓边不是海棠红》《庆余年》四部剧集都是在视频网站首播,《鹤唳华亭》《九州缥缈录》两部在视频网站首播的网剧则获得了其他单项奖提名。
郑晓龙曾凭借《甄嬛传》获得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在谈及本届白玉兰奖的这一变化时,他表示,因为网上播出的电视剧进入到整个电视剧评选当中,所以今年的内容变得很多,题材也更丰富,制作水平、题材样式等等整体水平都在提高。“有人说今年电视剧评审会是一个比较难的事,这对我们评委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
关于近年来视频网站频频提到的网剧精品化,郑晓龙认为,所谓的精品化,通常是指制作上的精品化,并不是指这个片子本身是精品,而制作上的精品是对所有电视剧的要求,同时也与制作团队、经费、周期都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播出市场的变化,电视台的收入的减少,网络的收费方式会比电视收费的方式更多样,可以单片收费,可以会员收费,因此网剧的制作费用也提高了,在制作上更追求精品化。
郑晓龙也提到了审查标准给网剧带来的红利。“《隐秘的角落》在电视台上能播出吗?”在他看来,很多从业者包括一些中小公司愿意介入网剧制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网络的审查和一般电视剧的审查方式不一样,对内容的把关宽窄不一样,因此网剧在这些年迎来巨大的发展。但他认为这种红利期是有限的,到一个阶段两者会趋于统一。“我觉得网剧不光是要在精品化上下工夫,还要更多地在内容,在如何讲故事、如何开掘人性和角色这些方面做好,这才可能使网剧长远发展下去。”
郑晓龙认为,现在所谓网剧仍然和电视剧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播出平台不同,但没有因为技术原因带来生产方式和观看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他透露,目前正在和几个视频平台沟通一个剧本,平台希望能拍成一个“超级网剧”,在播出方式上也采用像海外那样的周播。“所谓超级网剧指的是那种更大制作的项目,比如说互动性的网剧,根据观众的需要可以多线头、多角度地反映故事,和观众直接互动,这种由于技术上的不一样而使生产出来的作品和电视剧在样式上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这才叫真正的网剧。”
导演沈严则是第三次参与到白玉兰的评选工作,2017年他凭借《中国式关系》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他同样认为,网剧跟传统电视剧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差别,长视频和短视频之间才有巨大的鸿沟。“原来我们叫电视剧,现在很多剧都是在网络平台上播出,也许未来会叫连续剧或者长剧集,把不同平台上播出的剧都纳入可以评奖的范围,这样会更好。”
本届白玉兰电视奖入围规则的变化背后是以爱优腾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全面介入影视剧制作。
面对互联网给行业和受众端带来的变化,郑晓龙告诉界面文娱,自己仍然想拍面向大众的电视剧,而不是所谓的“分众”剧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有意思的,普通人的价值观也是有意思的。我当初拍《甄嬛传》就是为了批判昏庸的落后的一夫多妻制,《甄嬛传》在美国播出的广告词是一个‘不屈的灵魂’。”郑晓龙认为,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但现在有一些做分众剧的人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赚钱。他认为,在“分众”概念下出现的各种个性化推送加剧了社会的撕裂和观念的固化,“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谈及影视行业调控的问题,郑晓龙告诉界面文娱,行业已经在降成本了,这并不是部门要求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的选择,因为行业内现在没有钱了,只能降低成本。“我认识的编剧有的已经改行做微商,其实之前就在调整,疫情不过是加速了影视寒冬,现在横店复工迎来一波热潮,但我觉得国内电视剧不缺数量,更需要的是大家慢下来,能在内容上不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