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监管的金融创新等于耍流氓。这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1
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庞氏融资、自融、假标、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假慈善、返现送手机……你能想象的金融骗局,在p2p领域都出现了。
没有p2p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短短几年之间,p2p从金融创新的代名词沦落成了金融骗局之集大成者。
P2P爆雷的声音此起彼伏,投资人胆战心惊。6月包括唐小僧、善林金融等60余家P2P网贷平台集中*后,7月刚过半已出现问题平台近50家,就连与p2p监测平台——“网贷之家”关联的“投之家”也阵亡了,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被深圳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由于窟窿太大,跑路成了“上策”:非法融资380亿的唐小僧实际控制人邬再平已经逃至境外。
除了平安旗下陆金所等少数背靠大树好乘凉之外,还有哪家 p2p值得投资人信任?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P2P整顿的截至期限一再延期:
?去年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地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备案登记,6 月底之前全部完成。根据央行的最新消息,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贷领域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将延长至2019年6月。
笔者认为,延期的逻辑非常简单:
?现存平台依然是“不合格”甚至“违法”的占大多数。时间会解决问题,延期一年意味着更多的p2p将在未来一年出局,或者自我了断或者跑路或者被抓。
如果从最高峰的5000家p2p算起,p2p家数已经飞流直下:
2017年12月正常运营P2P平台有1931家;
2018年6月减少到1842家。
但是,p2p的“至暗时刻”仍未到来,未来一年仍将“加速出清”。鉴于对行业混乱现状的判断和美国只有60多家p2p的参考,笔者预测:
?最终能“剩下”的p2p公司可能只有100家左右,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存活率只有2%,不可谓不惨烈。
2
为什么会这么乱?
当年p2p最火的时候,江湖统称“互联网金融”。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力压美国,一度有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发明了“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
但如今,美国的p2p规范程度已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
问题出在监管的长期缺位。对于金融监管的原则,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曾如此描述:
我们应该看一看到底金融活动是涉及少数人的利益,还是涉及到多数人的利益。如果是少数的可承受风险人的利益,那我们可以适度的监管;如果涉及到众多的小投资人的利益,由于有从众的心理,由于有搭便车的现象,因而,我们应对此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金融监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涉及的投资人越少(例如PE),监管应该越宽松;涉及的投资人越多(例如公募基金),监管应该越严格。
投资人风险承受力越强,监管应该越宽松;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越弱,监管应该越严格。
按照这一原则,p2p理应受到严格监管。因为:
p2p投资人众多:90万投资人参与的500亿规模的e租宝;22万人参与的430亿规模的泛亚;7万人参与50亿规模的财富基石;9.2万人参与的600亿规模善林金融;10万人参与750亿规模的唐小僧……
p2p投资门槛很低(几百元都可以投资),这意味着不少风险承受力很低的“大妈级投资者”入局。
由于这一原因,p2p在美国一问世,就被严格监管。
p2p在美国出现后(其模式与中国的p2p有差异,特别是在强制分拆方面),美国证监会(SEC)认为p2p的实质是一种证券,从而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主要依据有四点:
投资人有投资回报预期;
P2P平台向公众销售,基本没有资质限制;
通常投资者会将P2P视为投资;
现有的管理框架中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人的风险。
基于这四点,证监会认定P2P交易为债券发行,需要遵守联邦证券法,需要在SEC注册。
2008年美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没有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而被勒令关门,在完善信息披露以及借了银行牌照等SEC规定的条件满足后才继续开张。SEC对P2P平台的发行说明书及相关材料都会进行审核,从而使得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投资者能够获得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
严格监管换来的是秩序和良性发展:美国的P2P网贷平台至今为止从未出现过“跑路”问题。
反观中国,p2p一开始就是裸奔:
无门槛
无规则
无监管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人只要投入几十万,就可以包装出一个p2p平台。
更可怕的是,在社会普遍刚性兑付的背景下,p2p的竞争演变为“比谁大胆”:给出高额的回报率,就能吸引到源源不断的资金。只要大胆,就可以瞬间崛起,跑路的平台几百亿已经是屡见不鲜。
最终,p2p演变成疯狂的“劣币驱逐良币”。很快,P2P成了冒险家、诈骗犯、野心家、走投无路者……各路闲杂人等的乐园。
裸奔的原因很简单:监管部门一直在踢皮球——没进世界杯可惜了球技。监管部门踢皮球的原因在于:
法律问题:中国的金融立法理念滞后,未建立“功能监管”的法律支撑,导致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法律授权。
能力问题:面对创新的金融业务,不知道如何管。
动力问题:当p2p问题出现后,一行三会视之为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意趟这个浑水。
因此,行业一直哀求“被监管”,有关部门却一直“在调研”。
假如给p2p立一座墓志铭的话,上面应该写上:
没有监管的金融创新等于耍流氓。
3
扎心的结局
整顿延期一年,不是利好而是利空:未来一年,p2p仍将不断爆炸、跑路、混乱,直至“剩者为王”。目前,投资者对p2p的信任已经崩溃,市场势必加速出清。
中国p2p结局为何如此扎心?除了长期的监管缺位之外,还有其他先天不足:
不少p2p公司盲目进入,缺乏对商业模式的精益思考。
由于p2p公司普遍抱着“大而不倒”的侥幸心理,一味拼规模,更加忽视了管理和风险。
在缺乏社会基础征信体系的情况下,p2p犹如在黑暗中飞行:Lending Club可以简单地规避风险——凡是FICO评分低于660的借款人自动被否决,而中国的p2p没有这样的倚靠。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p2p无法发现借款人的“多头借贷”,甚至连共享黑名单都非常困难。
不少p2p采用人海战术来控制信贷风险,这样做无疑是自*——高昂的人力成本如何承受?善林金融的员工高达万人。
?恶性循环:借款人的高风险迫使p2p采取高利率,但高利率又导致“逆向选择”:走投无路的高风险借款人蜂拥而至。
平安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说:
p2p行业平均不良率13-17%。如果互联网金融没有把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那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不大。
在2018年6月举行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明了一个“打假段子”: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所以,合规不等于能够活下来。即使到了2019年6月依然活着的那些“剩者为王”的p2p,也要面对“活下去”的挑战:
如何借助科技的手段来评估借款人风险?
如何低成本的获取借款人数据?
在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回报?
如何既恪守“信息中介”定位又维护投资者对平台的信心?
何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惩戒”违约者?
《马太福音》: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