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原版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词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05 17:25:2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侯云德:尽吾之能,护百姓安康》。

人物名片

侯云德,95岁,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是中国分子病毒学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也是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2009年甲流疫情突发,他带领团队87天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甲流疫苗,开创了人类历史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原版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词(1)

△95岁的侯云德

01

“非典”后痛定思痛

完善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

最让侯云德刻骨铭心的记忆,是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仿佛一夜间就进入高发期。公众焦急地等待专家们关于病情的研究结果,作为我国病毒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侯云德一天接到无数个催问的电话:这到底是个什么病毒?

尽管这位古稀老人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寻找病原体,但恐慌弥漫得比病毒还快,惨痛的代价如同巨石压得他透不过气。侯云德痛定思痛:当传染病突袭,在与时间赛跑搞清病毒、研发疫苗的同时,还必须要完善防控体系。

侯云德解释,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流行疾病的三个环节。从中把某一个环节切断,这个病就流行不起来了。“控制传染病就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要早期隔离。”

“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现在听来耳熟能详的八个字,最早就是由侯云德提出的。然而,说出这八个字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防控的前沿战线推到多早?处理隔离的时间多长?每一步都可能关乎上亿人的生命安危,每一个决择都必须基于科学的判断。

“隔离管理不是把人关起来,而是在家里不要出去,7天到10天就可以。中国人能够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牺牲个人的自由,保住了大家。”

02

海外留学一战成名

回国致力于最前沿病毒研究

“传染病”这沉甸甸的三个字,在旁人眼中是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但大哥的英年早逝,让小小年纪的侯云德有着切肤之痛。1948年,品学兼优的他选择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病毒学的学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原版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词(2)

△侯云德留学苏联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病毒学研究几乎是一张白纸,每年数十万的同胞因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失去生命。1958年,侯云德前往苏联莫斯科的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进修,没想到在那里,他一战成名。

侯云德:实验室有小白鼠,有一天突然全部死光了,找不出原因。我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是由仙台病毒引起的,后来就控制住这个病毒。

记者:这个病毒会传染人吗?

侯云德:人也会传染。总的讲起来比流感要轻,但是感染率非常高。

侯云德的发现即便是在国际上也属于重大创新成果。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么快就取得开创性的成就,令苏联专家刮目相看。他们破格授予侯云德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极力想留住他,但侯云德回国效力的初心从未改变。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原版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词(3)

△侯云德与导师戈尔布诺娃

03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

拯救无数家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度超过1亿人,10人中就有1人携带。当时,国际公认治疗肝炎的特效药干扰素完全依靠进口,一个疗程动辄几万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天文数字。

侯云德和同事们只能从文献中找线索,边摸索边干,比如找不到非洲爪蟾蜍,就用非洲鲫鱼代替。在各种“因陋就简”中,1982年夏天,侯云德团队成功研制出独创的国家Ⅰ类新药产品——*α1b型干扰素,比进口药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原版歌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词(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