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贝多芬诞辰纪念日即将到来,最近,一则珍贵的视频再次在网络上流传起来。
这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表演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联想到那个年代,很多人被当时这些音乐家们的精神面貌震撼到了,隔着六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依然能从中听出那个特殊年代才有的激情与虔诚。
上周的文章里,我们提到了20世纪初,李叔同将贝多芬以“乐圣”的身份介绍给了中国大众,之后贝多芬就逐渐被更多人了解与热爱(回顾)。
1927年,梅百器指挥上海工部局乐队第一次将“贝九”搬上了中国舞台,但是当时只演出了三个乐章,没有合唱,并且除了小提琴手谭抒真以外,乐手均为外国人;抗战期间,“贝九”曾再次在南京演出,当时因为难度太大把“D调”降到了"C调”。
所以1959年的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贝九”首次以原调,且完全在中国人的演奏、演唱、指挥下呈现在舞台上;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中文高唱《欢乐颂》,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德国来了一个德累斯顿乐队与中央乐团合作演“贝九”,合作之前,中央乐团先演了一遍给他们看,据说一向绅士、拘谨的德国乐手听完把地板跺得直响,认为好得不得了。
要知道当时,中央乐团才仅仅成立了三年,整个乐团平均年龄24岁。而1959年的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人人瘦弱;乐队成员又刚刚下乡劳动回来,技术问题一大堆。
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碍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大家互相帮助,集体攻关,最终以昂扬的姿态,圆满完成了这次演出,也给年轻的音乐家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不知道大家是否和小嘢一样,好奇这些意气风发的音乐家们后来经历了什么?如今又怎么样了?
我们从中挑选几个典型的代表来走近他们的人生。
乐团指挥严良堃,十周年献礼时年仅36岁,刚刚从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回国,身材瘦削却意气风发。
他15岁时曾跟冼星海学过指挥,自学了乐理与和声,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启了自己的指挥生涯。新中国成立后,他有机会去到苏联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严良堃的另一首代表性指挥曲目是《黄河大合唱》,一生指挥了上千场,在后来的日子里影响了无数人。而他也成为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