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林》从剧首到第六集为止,大同府沉船案基本告破,同时为妆盒案埋下了引线和伏笔,兼之主要角色的定位与其立场的初步勾勒。
从开篇的布局和结构上,私以为《风起长林》的处理好过《琅琊榜》。的确,后者的开头是心目中这部近乎于完美的剧的一点微瑕。《琅琊榜》的前两集几乎像是完全为介绍角色而存在,等待所有角色登场完毕,从第三集甚至第四集起,才开始叙述真正的剧情。极为凌乱而错综的人物关系加之并无足够丰厚的故事情节,是很多人没能有耐心继续看下去的理由。我深觉遗憾,却也非常能够理解。而《风起长林》采取剧情发展与人物出场并行的方式,从第一集开头的战争场面起便进入沉船案的最中心情节,此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的角色依次出场。剧情上紧凑引人注目,人物关系上也更清晰明了。
世人对医家最大的误解,莫过于以为我们是神仙。若有救不回来的病人,那必定是因为没有尽力。
放之今日,都无比尖锐刺骨足以振聋发聩的一句话。
细想之,也许人心着实就是这般矛盾。或许此言不止于世人对医家的误解,放之各处皆可为鉴。
在有所求时理所当然地当作依靠,在风雨过后,却由着自己的性子去伤害。
善柳营纪琛参与到甘州断粮事件,给出的理由是自恃治军有方却无出头之日、不忿于军功被长林府独占。宋浮暗中策划拖延前线补给,也是担忧长林王府独大、想要打压其气势,后来面对萧平章他也说“我们就是想看长林军打一场败仗”,大概也真的是无比坦诚的真情实感。
原本试着换位思考,认为站在如他们这般作为旁观者的朝臣将领的立场上,对于长林王府融在骨血里的忠肝义胆、对于庭生与萧歆自幼相扶相持毫无猜疑的兄弟情义无法感同身受,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后来曾在心中设想,倘若老王爷没能及时预知果断增援,倘若萧平章真的没能守住甘州城,倘若长林军真的如宋浮等人所愿,终于打了一场败仗,朝野上下的物议又会如何呢?
我猜想,大概又不知会有多少人以此作为借口相诋毁,又不知会有多少人不惮以最凉薄的恶意揣测,长林军向来战无不胜,怎会守不住这一座甘州城?
与生俱来的有恃无恐,大概就是这样吧。
知道了结局,再看到初出场时的萧元启,只觉得恍如隔世。他与萧平旌嬉笑打闹的样子,像极了两部《琅琊榜》里塑造的众多挚友兄弟之间温馨动人的光景。
对于萧元启这个角色,哪怕他最后带着一身近乎于疯狂的偏执走上那样的绝路,我也没有办法真的去痛恨他什么。比起荀皇后那般怀着私念权欲却又愚蠢浅薄毫无主见的反派,萧元启这样在抉择边缘苦苦挣扎和纠缠、而后别无选择地一步步成长和改变的过程,才实在令人同情惋惜。
之前看着萧元启因为生父莱阳王一案,在濮阳缨别有用心的蛊惑误导下,逐渐被对陛下和长林府无端的怨愤侵噬,忍不住想到萧景睿说出“你只不过是一双揭开真相的手而已”时无怨无恨的淡然,不由得慨叹人与人之间胸怀气度的差距。
但后来也会明白,萧景睿和萧元启从根本上便不可能相同。对于景睿而言,家中兄友弟恭,母慈子孝,两对父母无论真心还是假意,都给了他最优渥的生活和最好的教育,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让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始终简单纯粹,远离纷争,无忧且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会懂得如何以善意待人。而元启生于冷眼偏见,长于冷落淡漠,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他的母亲作为身边惟一的亲人,传递给儿子的却也只有狭隘偏执的怨念,只有世态如何炎凉、皇族如何冷酷的述说。他出门在外游历山水若非出事也许根本无人在意更不必说尊重礼敬,他的住处能够被区区一个地方参领以“小侯爷被盗匪劫持”这般荒诞无稽的理由随便搜查,而自己却无丝毫反击之力,他发现了他人的阴谋,也会成为对方毫无顾忌地想要一同灭口的对象。他的贵族身份大概也至多换得来物质上的衣食无忧,而情感上对于温暖与爱的缺失,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仁厚温良的萧景睿。
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还是会出手。
是的,我相信萧元启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不止善良,而且有志向、有抱负,从他敢于搭救并收留几位幸存的济风堂大夫、从他作为局外人甘愿冒险相助平旌和林奚寻找证据、从他对平旌说再来一次依旧义无反顾、对母亲说身为宗室儿郎怎会毫不相干时我便相信。可他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生长在了一个永远不可能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的环境下。母亲自小向他灌输要息事宁人不惹是非、“被人忘记就是最好的结果”的观念,但越是如此强制的打压,他心中不断生长的理想与心愿反而会愈见明晰强烈,两相冲突下,最终逼迫他走上了惟一一条能承其所志、却永远没有转圜余地的不归路。
不知该如何评判。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真的只有归结为宿命。
我大梁治国,法度为先,机缘巧变固然可以用,但绝不能失了分寸。一旦能够查到真相,拿到佐证,朝廷自然会有公道。切莫因一时怨愤,私刑处置。
这是萧平章允准萧平旌前往甘州查案时特意叮嘱他的话。
看到这里,心中再次涌起一种带着惊喜的震撼。
我曾经想过,自己有着千万个爱《琅琊榜》的理由,但如若要选出一个最重要的,必定是“三观正”。“正”在每一个角色上,“正”在每一个也许在很多人不经意间已经被忽略的细节上。而《风起长林》能够延续这一点,《琅琊榜》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便没有遗失。
不知从何时起,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影视作品的呈现中,比起结果,手段已经不再重要。似乎只要达到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或者怀着能够代表正义的动机和目的,过程中存在过的污点就可以被自然而然地忽视。见过多少这样的桥段,因为立足艰难就必须踩着他人上位,因为曾被人伤害就必须去加害他人才能得以自保,但仿佛找到了或曰别无选择或曰走投无路的托辞,种种不堪就足以被原谅。
成王败寇此言不虚,但这不应成为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抛却良知准则时用来麻痹自己的道貌岸然的借口。
朝臣一时私心,万千将士无辜殉亡,将领一时贪功,五州百姓置于水火。也许是个人对于无端陷在各种争斗中无力而脆弱的底层人总是会有一种强烈的悲悯心,所以这一点自己可谓格外在意。毕竟没有谁生来就应当成为他人手中可以被随意牺牲的棋子,他日有人一朝功成弹冠相庆,这些本应拥有不同命运、如今却早已埋没消失的人,又有谁会记起、谁来负责呢?
我一直不认同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样的观点,相反,我认为只有在每个阶段、每个细节上都能始终坚持底线、恪守原则、不牵涉无辜、不擅用权力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大事者。胜之不武的胜利,如何称得上胜利?手上沾着龌龊的成就,又如何称得上成就?
这里,萧平旌去调查沉船案的幕后指使者,为家为国都是无可辩驳的正义。而所谓的用私刑和靠法度之间,也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大是大非。但是萧平章却着重在意着这一点,像是始终以一种极为从容安然的姿态告知世人,我长林府所拥有的一切,必然是应当拥有的,光风霁月,坦荡无虞。
其胸襟可见,气度可见。早已融在生命里代代相传的风骨,不必多言,从来也不曾改变过。
文/莫凭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