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民歌
根植于荆楚文化沃土
发韧于“郢中田歌”
数千年文化传承
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
到一辈子的情有独钟
一起来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山民歌
代表性传承人
黄清芳
“长的是喇叭,短的是唢呐,哩哩啦哩呐也,吹得好幽雅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清芳表演了一段喇叭调,声调高亢嘹亮,余味无穷。
黄清芳与马山民歌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场“命中注定”,出生在农村的她,偶然听到大爷大妈们一边在田里忙活一边哼着歌,“激发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就跟着他们学唱,觉得这个歌非常好听”。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黄清芳
上学之后老师选拔学生学唱歌,我最先学的就是一首山歌,叫做赶五句。马山民歌唱的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它的声音能够打动人,能够鼓舞人。
黄清芳出去表演时,台下的观众惊讶于这个小姑娘竟然会唱这么地道的“田歌”,黄清芳自己也没想到,她对民歌的热爱会持续一辈子。
马山民歌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流传面最广的是《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当调》《哦嗬调》五大调。
2008年,马山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镇(马山民歌)连续三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黄清芳也被评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黄清芳始终觉得,这么优美的马山民歌,原生态的艺术,如果不能好好发展下去,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
黄清芳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唱马山民歌,为此,她组织排练了一批节目,经常去乡村、校园、敬老院表演,让大家感觉到民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