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从诞生到现在绵延四千多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大一统国家历史已有2041
年。期间 ,中国也经历了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疆土的扩大和缩小。令人庆幸的是,中国现在的版图在清王朝乾隆时期就已经基本确定了。最终,我们的先辈为新中国留下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遗产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基础。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56个民族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成员。
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形成的,还有极少部分是通过迁移汇入进来的。融合的历史和共存的现实构成了中华大家庭的发展主旋律。
中国广阔的疆域为56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征。从语言上划分,56个民族可分为汉语民族、满-通古斯语民族、蒙古语民族、突厥语民族、臧缅语民族、壮侗语民族、孟高棉语民族、苗瑤语民族、斯拉夫语民族、伊朗语民族、印度尼西亚语民族等,以及朝鲜、京族和仡佬族三个未定语系的民族。
在中国的历史上,56个民族起的作用是相差很大。其中,除汉族一直起主导作用外,蒙古族和满族也全面参与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此外,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彝族、白族等在中国局部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其他大多数民族都是在自己的栖息地世代繁衍,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有些民族更是离群索居 ,在森林大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处在原始公社时期。民族的多样化,让中华大家庭丰富多彩。
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56个民族的源流:
汉语民族(两个民族)
汉族—中国的原住居民,4000年前形成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国家,民族因强大的汉王朝而得名。现在的汉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历史上著名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民族,虽然现在已经成为过眼烟云,但这些民族的许多人都已融合为汉族,汉族血脉中也流淌着这些民族的血,他们的生命通过汉族而获得了延续,也壮大了汉族。汉族在当今中华大家庭中人口比例超过90%,占有绝对优势。
回族—外国移民形成的族群。其起源可追索到唐宋时期来中国经商的“番客”。蒙古统治中国时期,为了便于统治,从西域引进了大量善于理财经商的“色目人” ,这些色目人在元朝时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因此,许多色目人定居中国,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通婚,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在中国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巨大族群。但由于来源复杂,除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特征外,其他习俗和文化与汉族已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汉语族群。对于回族的民族地位 ,曾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确认。解放前,民国政府只承认有“回回”这个群体,但一直没有承认有回族这个民族概念。回族的概念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
满-通古斯语民族(五个民族)
满族—满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它建立的清王朝统治中国260多年,创造了中国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森林中的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最早是以“肃慎”、“挹娄”的名称见诸史册的。历史上有两个民族是非常仰慕中国文化,主动汉化, 一个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一个就是满族的先人。唐朝时在遥远的黑龙江曾建立了一个渤海国,完全复制了唐朝的典章制度,这就是满族先人的杰作。由于没有社会和经济基础,不久就消亡了。后来,辽国的出现 阻隔了满族与中华文化的直接联系。辽国灭亡后,满族的先人以女真的名称出现,女真建立的金国灭亡了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靖康之耻”的惨痛记忆。随后,金国和南宋先后被蒙古灭亡,女真也退到东北的森林中。明朝末年,以女真为主体,融合了汉族、契丹族和蒙古族等而成的满洲族(后简称满族)再次崛起于中国东北,并利用明王朝的内乱,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毫无疑问,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是除汉族之外最有存在感的民族。
锡伯族—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山取名,是鲜卑族的一支,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锡伯族人擅长弓马,因此,清王朝时期锡伯族曾经历两次迁移,第一次是康熙三十八年将锡伯族士兵及家属迁至北京、盛京等地。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九年将盛京的锡伯族士兵及家属派到新疆伊犁戍边。从而形成了现在锡伯族人分居东北和新疆的情况。
鄂温克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实际上这是同一民族在不用地区的称呼。1957年,中央政府将其统一称为“鄂伦春族”,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起源于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地区,在那里生活了四千多年。十七世纪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王朝将鄂温克人迁到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事牧业和农业的大多数鄂温克人在十九世纪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在森林中狩猎为生的部分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处在原始公社时期。
鄂伦春族—古代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黑龙见沿岸、内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的森林里,过着渔猎生活。17世纪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王朝政府将鄂伦春族迁到了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游猎。到解放前,鄂伦春族仍处在原始公社时期。
赫哲族—以一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而为人们所熟知。赫哲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以打鱼为生。17世纪在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中,赫哲人英勇抵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由于长期受到残酷剥削和野蛮压迫,到解放前赫哲族已濒于灭绝。
蒙古语民族(五个民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起大一统国家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在历史上属于东胡系 ,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起来的。蒙古最早见于新旧《唐书》,被称为“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最早的汉译名称。蒙古世代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以游牧和渔猎为生。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蒙古开始崛起,并向四处扩张,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的四大汗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 曾统治中国近百年,其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形成了外蒙古、内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在中国西北部)三大部分。其中,卫拉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不堪同为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的欺凌,流浪到了伏尔加河流域,后来因不能忍受沙俄的压迫,大部分长途跋涉,荣归故里,演绎了一段悲壮的东归史诗。少数留在沙俄的土尔扈特人被称为卡尔梅龙人,后来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以勇敢善战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准噶尔部则在与清王朝的斗争中失败惨遭族灭,它的存在以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名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中国现在的蒙古族主要是由内蒙古和卫拉特蒙古的蒙古族群组成。
东乡族—以居住在甘肃河州东乡而得名,由十三世纪初至十四世纪初定居在东乡的不同民族融合而成。其形成与蒙古西征有关,东乡族以西亚穆斯林人群为主 融合蒙古族、汉族和藏族而成。
土族—以吐谷浑人的后裔为主,吸收了蒙古、藏族的成分长期融合而成。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四世纪由东北西迁到甘肃、青海地区,曾强盛一时。熟悉唐诗的人对吐谷浑应该不会陌生。王昌龄著名的《从军行》中说:“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七世纪中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土族生活在青海,人口在30万人左右。
达斡尔族—“达斡尔”是本民族自称,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的文献记载,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的后裔。达斡尔族分布广泛,在黑龙江、新疆、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等地都有分布。
保安族—对保安族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的主流说法是,保安族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为主体,同蒙古、藏、汉各民族长期融合而成。保安,因其诞生地青海同仁县曾建有保安城堡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