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精品力作,《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历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近15年的广泛传唱,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的国歌。
新政权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对原歌词只字未改。此后虽经时代风雨,基本未能撼动《义勇军进行曲》长时间作为国歌的事实;一度面世的新歌词不出5年,即因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告作废。
《义勇军进行曲》词曲重新合璧,不得不令人叹服前辈创作的精良。不过,回顾历史,有必要指出的是,该曲歌词在创作定稿前至少有过三个版本,歌词的修改凝结着集体创作的智慧,而作曲者聂耳的改词功绩尤大,这集中地体现在该歌“中华民族”一词的改定上。
现有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研究,多聚焦于《风云儿女》剧本的创作演进,与主题歌歌词交付情形还原及其创作时间区间的论定,对该歌歌词的重大改变未予以关注。
鉴于《义勇军进行曲》一字一句深关中国公民对国家民族的体认,关键词改定的背后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故此有必要作专题论述揭橥。附带言之,《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歌名确定于其正式面世的最后时刻,为方便论述起见,无论当时定名与否,一律以现在通行的歌名称之。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三个歌词版本
关于田汉创作《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歌词的具体情形,现在仍有争议,但《义勇军进行曲》为田汉原创,这是确定无疑的。
问题在于田汉原创的歌词究竟是怎样的,这点还需加以适当澄清。田汉在《影事追怀录》中专论《风云儿女》与《义勇军进行曲》。他庆幸《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保存了《风云儿女》文学故事的原文,可见这是他自己的创作。
对于《电通半月画报》刊载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田汉虽发现“跟后来唱的略有出入”,认为“显然是作曲者加了工”,但他抄录歌词没能忠实于刊物所载,只是抄了前六行,且字句有增删,再加上三个“前进”(约略等于刊载歌词的最后一行)完毕,认为“原文重复了一段”,除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别的没有什么不同,“而‘冒着炮火’和‘冒着飞机大炮’差不多,没有重复的必要,因此把两节合成一节是完全对的”。
显然,田汉是以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参照来抄改自己的原创歌词,并依据《电通半月画报》所载认定自己当年创作了两节大同小异的歌词,是完全可以合并的。对于两节歌词,他解释:“当时执笔一定是十分匆促。记得原是要把这主题歌写得很长的,却因没有时间,写完就丢下了,我也随即被捕了。”
鉴于田汉的抄录并不忠实,这里有必要重录《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刊载的所谓《〈风云儿女〉原著》结尾部分辛白华扬旗所唱军歌。在剧情中,这军歌也是辛白华所作《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歌词如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细绎上文,不难发现歌词可按前6句和后8句分为两大节。在第6句“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后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8行歌词,词意与前半段相近,词句与现在通行的《义勇军进行曲》大体一致,仅“我们万众一心”前较定本尚缺一“起来!”,有几个感叹号在定本中改成了句号,在“冒着敌人的炮火”与“前进”之间定本加了逗号。
考虑到此刊后半段歌词与定本《义勇军进行曲》如此接近,且较前半段文字水准更高,理应是经集体修改的准定稿,而不是田汉的原作。如是,田汉的原创明晰起来,也就是该刊所载《〈风云儿女〉原著》的前半段歌词。事实上,田汉在1949年全国政协讨论确定国歌时也说得明白:“(我)写完了一段词就被捕了。”如此判断还可以找到一处内证,即其特有的“敌人的大炮飞机”一词(后半段改成了“敌人的炮火”),与孙师毅改词的相关回忆能够对应起来。
《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的发现,更是为区分《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原创与准定稿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方育德在《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时间》一文提到其所见聂耳遗物中的《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封面除了“风云儿女”四字,还有“电通制片厂 第二部有声 巨片剧本”字样,主创团队题署“原著:李进之;编剧:周慧;导演:许幸之;录音:司徒慧敏;摄影:吴印咸;置景:张云乔”。该剧本结末的歌词如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分镜头剧本的歌词一共6行,与《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所载歌词的前半段大同小异。不仅诗行数量相等,而且“敌人的大炮飞机”在此改成为“敌人的炮火”。此外,“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改成“把我们的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之前加“起来”二字,全句调整为“起来我们,万众一心”等,都使该歌词更接近准定稿,但还有些未能尽善尽美之处。总之,分镜头剧本的歌词是田汉原创与准定稿的中间产物。凡此可以证实《电通半月画报》第2期所载歌词的前半段就是田汉原创的歌词。
全面区别三个版本歌词的异同,并非本文的主旨,这里着重指出的是,田汉原创与分镜头剧本的歌词有关“最危险的时候”一句大同小异。两个版本歌词分别作“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和“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非前者在句末多一助词“了”字,主语均为“中国民族”。而在准定稿中,主语改成了“中华民族”。这不是文字美化或是为了照顾节奏旋律的修改,看似一字之改,实含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深意。
“中华民族”产生时间稍后于“中国民族”一词,在经历辛亥革命后,前者逐渐体现出远较以“地域”和“国家”之名来称谓民族的优势,更能彰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紧密联系与一体化趋势,缘此,在近代中国由“中华民族”一词承担民族整合的功能也就更为恰当。《义勇军进行曲》最终采用该词,使该曲更为不同凡响,与中国共产党日趋明朗的中华民族观也相吻合,值得特别注意。
二、聂耳对《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修改
按照田汉的回忆,他在交出歌词不久即遭逮捕。后来《义勇军进行曲》的改词谱曲,田汉未能参与。作为《风云儿女》文学剧本的创作者,照理说,夏衍应该是歌词再创作的主力,但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明确将自己排除在修改歌词者之外:“田汉同志的梗概写在旧式十行红格纸上,约十余页。《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写在原稿的最后一页,因在孙师毅同志书桌上搁置了一段时期,所以最后一页被茶水濡湿,有几个字看不清楚。我一辈子没有写过诗词,而孙师毅则是电影插曲作词的能手,所以我就请他把看不清楚的字根据歌词内容,设法填补,实际上也只不过改了两三个字,即原词的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关于“飞机大炮”(引者注,应为“大炮飞机”)改成“炮火”,孙师毅1959年在电影资料馆受访时就委婉地提到过:“当时原歌词是‘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且相关说法传到田汉那里。田汉同年所作《影事追怀录》相关篇什如此涉笔此事:“据孙师毅兄说:这支歌不写在故事里面,而是写在另一张包香烟的锡纸的衬红上的,衬纸被茶叶水濡湿,字迹模糊,他们从衬纸上一字一字地抄下来的。但关于这,我的记忆跟字迹一样的模糊了。”田汉似乎并不完全认同。但是,孙师毅改过《义勇军进行曲》应当不差,他自己就明确说道:“最后的‘前进’只有一次,后由聂耳和我商量,把歌词加以更动。”
此外,许幸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此后多次回忆聂耳,其中也强调是其本人推动聂耳修改《义勇军进行曲》的结尾,还有起句。1962年5月初连载于《文汇报》的《影事的回忆》长文专设“聂耳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一节,许幸之征引自己此前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追述聂耳谱好《义勇军进行曲》后找他试唱征求意见,许幸之指出“起句太低沉了,而最后一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还不够有力;应当减少一些装饰音,而使它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煞尾”。
聂耳当即修改,二人再试唱,“起句比原来的激昂得多了,末尾增加了叠句,并又增加了‘前进!前进进!’的结尾”。复经20年,许幸之在《人民日报》发表《忆聂耳》纪念聂耳诞生70周年,又提到在他的建议下,聂耳不仅使起句比原先激昂多了,而且当场将《义勇军进行曲》最后一个“前进”改为一字的“进”,以强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全曲。12前后回忆虽大同小异,但就歌词修改而言,许幸之表明他的贡献在于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结束部分由“前进”凝炼为一个“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