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王”——吴伽玲
人物名片
吴伽玲,男,35岁。2015年,他来到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发展蔬菜产业,创办伽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余亩,引进优良品种10余个,资产达到500万元,实现年利润5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6000余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菜老板”。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系我市唯一。
独具匠心,对种植蔬菜情有独钟
“老家以前住在距离兴文场镇不远,父母经常种一些菜拿到街上卖。”吴伽玲说,也是从那时起,他觉得种菜特别有意思,“也许别人很难体会,但我看着一株株菜苗不断长大,最后挂果售卖,觉得很有成就感。”
时间回到2006年,18岁的吴伽玲中学毕业后便来到周边闻名的莴笋之乡——巴州区玉堂街道桥炉村岳家院的亲戚家学习种莴笋。当时吴伽玲正在一家瓦厂做销售,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到亲戚家去看、去学。后来他干脆辞职,在自家地里试验刚刚学习的技术,至此开始专门从事蔬菜种植。
2012年,他独自到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两年多时间,他辗转10多个镇,耕作、学习、请教,努力把山东的技术装进自己的脑袋。2014年底,他在桥炉村以“合作社 家庭农场 农户”的模式,组建巴州区伽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坚持不懈,所有努力都结成正果
回想创业之初,现在的吴伽玲仍然感慨万千。整理土地、修路、堆肥、搭棚、育种……他信心满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山东寿光与川东北地区的气温、日照、湿度、土壤性状不同、病害不同,山东的技术移植过来却“水土不服”。那一年,他眼睁睁看着刚育活的菜苗大面积死亡,看着刚抽节的莴笋成片化叶……。首期投入近120万元,到2015年末,合作社仅回收不到30万元成本。
如何把山东的技术本地化,成为吴伽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脚踏实地,用最笨也最直接的办法——开辟实验田,每天记录天气情况、观察记录每一种蔬菜的生长情况,寻找最优的本地化种植方案。经过长达3年的努力,终于让合作社走上正轨。
在吴伽玲看来,要想将任何工作做好,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种菜也一样,大有学问。从创建合作社开始,吴伽玲便养成了每天早起的习惯。他说,早晨最适合观察作物的生长状况。早饭前,记录天气情况、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制订当天的作业计划。白天,他在基地劳作。晚饭后,只要有空,他都会看一会儿农业相关的书籍。
这些年来,他习惯将有用的技术要领剪下来,并贴在专用的笔记本上,目前已经贴满大16开大小的笔记本12本,累计达上千页,约七八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