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06 01:10:49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是马克思经过20多年呕心沥血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深刻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1)

在《资本论》第一卷介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经济制度时,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主要构成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且他首先是了分析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这些最基本的经济概念。

在之前,介绍商品时,我们知道: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也因此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使用价值形式,一种是价值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呢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对此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而价值形式呢,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说商品的价值,只能在交换过程中产生,在交换过程中如何来展现商品的价值呢?那就必须有一种所谓的价值形式,也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货币。

马克思指出:“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迷就会随着消失。”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2)

一、货币的产生

商品经济成熟的需要具备了两个条件,第一商品,第二货币,正是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顺畅,但是货币不是在商品一出现时就产生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物物交换

历史上最初的交换行为是在发生在原始部落相互接触的地方开始的,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有限,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尚未出现,但是当时的交换都是带有偶然性的,而且非常简单,例如,一个原始氏族,用一只羊同另一个氏族换两把斧子,这种形式被称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物物交换,这种形式虽然简单,但它却表现为商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所以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简单的价值形式同简单的商品形式相适应,它只表现出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在质上的统一性,在量上可以比较,没有表现出一种商品是否和其他所有商品都有质的统一性和量上相比较,因此简单价值形式对于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得很不充分,所以这样的交换方式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扩大的或总和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也就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公社之间以及公社内部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交换变得非常普遍,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的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可以交换很多产品,因此价值表现也有简单形式过渡到了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更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毕竟是简单价值性的扩大或综合仍然存在缺点和局限性:首先,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未完成;其次,组成价值表现的无数商品又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谁都能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然是不完整,不充分的,这个缺点必将给交换带来不便,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终于被一种一般价值形式所代替。

(三)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物物交换的矛盾使商品经济自发地从大量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乐易接受的商品,这样价值形势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任何商品都只和某一种商品相交换,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只有在这种商品上表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一般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下,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得非常简单,因此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又是统一的,因为都是用同一种商品来表现,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的价值,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迎接的兴致便完全充分的表现出来,一些商品即在智商表现为共同的东西,在量上也可以相互比较了。

(四)货币形式

货币是价值发展的第四阶段,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交换的范围更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和种类更加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雇用固定在某种商品上当,贵金属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一般价值形式就过渡到了货币形式,这种充当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就是货币,从一般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不同的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固定的贵金属来充当。

贵金属之所以是一当充当货币,这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贵金属无论是金银,还是铜,体积小价值大易携带质地均匀而易分割,性质稳定易储藏,这些属性是别的商品所不具备的,但又是一般等价物所要求的,这就是贵金属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当货币形式成为成为商品经济的固定模式商,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集是商品,他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令,亦即是货币专门而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一般商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知,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它的本质无疑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和银最初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只是后来才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马克思指出:“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这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他们相对立。”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3)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中,货币职能的产生和扩大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货币具备有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只是货币的首要职能,所谓价值尺度,就是用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些商品的价值,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都是用劳动量来计算的,劳动量也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表现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来表现,这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表现,而不是价值的实现,因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可以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4)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谓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就不能使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也就是要把钱付给商家。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是商品在买和卖的时间,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是卖的过程,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另一个是买的过程,是货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通过买卖关系达到了商品价值的实现。

3.商品的贮藏手段就是商品被它的持有者当作财富保存起来不再用于购买,货币就起着贮藏手段的作用。货币能起这一作用,在于货币的价值和社会财富就在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无限制的保存起来,并随时可以换取商品,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它可以是金属货币,也可以是金银条块或金银制品。

4.商品的买卖最终是用现金交付,随着商品的流通发展,商品的让渡和价格的实现有时会分离开来,出现赊销赊购的现象。这种延期支付的货款,货币所起的清偿债务债权的作用就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在原来商品流通范围内逐渐,扩大并超出该领域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以及工资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流,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5)

5.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越了国界,在国际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货币便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要求是阻止的贵金属,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国家和民族的外衣,直接以贵金属的形态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非贵金属的铸币,也不能作为世界货币,但在当今世界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包括我们的人民币,也可在一定程度一点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共同代表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随着一般价值形式的转变为货币形式就具有的,货币的其他职能则是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资本论第一卷中货币理论有哪些,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三个理论(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