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站在大境阁的城楼上,耳边响起昆曲《桃花扇》的经典唱词:“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盼到灯昏玳宴收,宫壶滴进莲花漏。”
1912年至1913年,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城墙南半圈变为中华路,城墙北半圈变为人民路。而这一段长近5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因为作为指挥部而得以保留至今。
据史料记载,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历申城,为这座城墙和楼阁的壮丽秀美所感动,于是题写 “大千胜境”四字,并令人将其刻在石坊上。后人将“大千胜境”头尾各取一字,乃大境阁的由来。此阁后来名声大震,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那时,冬季的大雪天,文人墨客站在大境阁的城楼上,远眺白茫茫的大地,肯定会诗兴大发,提笔挥毫。
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楼上供奉着关羽大帝,所以大境阁也叫“大境关帝殿”。如果游客慢慢品味,楼阁就呈现出江南建筑的秀美。歇山式屋顶,嫰戗发戗。东侧建筑的屋顶上还有精美的泥塑雕像,屋脊中央是福禄寿三位神仙,屋檐檐口的左右还有武将塑像。
城楼上有一根木制旗杆,蹲下来仔细读夹杆石的西侧的文字:“民国六年季秋重建,甬商弟子敬祝。”可见,大境阁曾经在1917年,在宁波籍富商的资助下,进行了修建。
大境阁修建后,著名的昆曲老师陈凤鸣、丁兰生在二楼成立“平声曲社”,昆曲大家莫舒斋也在这里开办昆曲班,培养了一批昆曲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戏曲的发展。1952年,由应云卫执导、史湘云主演的昆剧《桃花扇》就是在大境阁公演。如今,重视文化传承,大境阁的一楼是上海市道教书画院,平时会举办书法和绘画展,也会定期教学员书法和古琴艺术。
在进入供奉关羽大帝的殿堂前会穿过一条长廊,如果你仔细观看留存的城墙,会发现不同年代的城墙砖,有清朝同治五年、咸丰五年的城墙砖。看相关资料,这些砖是1995年原南市区在大境阁古城墙修缮时特意镶嵌上去的。
走进殿堂,关羽大帝的塑像红脸美髯,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关羽的左边是义子关平,右侧是黑脸周仓。正对关羽像的照壁上有一匾额,刻有四个大字“信义千秋”。仔细看,“义”字是繁体字,下面的“我”字少掉一撇,有舍生取义的意思,是歌颂关羽的丰功伟绩。
大境阁已经经历500多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上海老城厢的历代变迁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现在它成为市民游客旅游的新地标,我们要了解她、保护她、关心她!(周培元 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