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这样的套路和方法,是很多小说和故事常用的写作手法。
包括现在比较知名的影视作品,也是这个套路。
只是在细节上,更加细化了一点。
一般电影的开头,会加一个人物日常生活的简单展现,然后再为主人公设置困境与安排突如其来的意外。
例如国产优秀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一开始就是讲述徐峥饰演的程勇这个角色的日常生活,然后安排了程勇父亲突发疾病的情节,不得已的程勇只能走上铤而走险,出国带药的道路。
其他优秀的电影作品的开头基本也是这种套路,所以一般的小说只要使用这样的套路开头,基本上都做到成功吸引读者。
那么,既然用的套路都一样,为什么作品之间还有这么大差距呢?
人物塑造是核心原因就在于不同作者使用套路的目的不同,有的作者使用套路只是单纯为了展现情节而已,而有的作者使用套路是为了刻画人物。
这才是核心所在。
以上我们讲的这个套路表面上看,是在铺设情节,但内里却隐含了一套塑造人物心里曲线的公式。
简单来讲,就是说,情节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存在的。
当然这是人物至上型的作者常常思考的问题,我上面举的大部分小说和影视作品,也都是人物至上型的作品。
还有一些作品是不需要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这种类型的小说一般被称为情节至上型的作品。
人物是为了情节而服务的,例如小说《三体》便是如此,《三体》中真正精髓的地方是他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与宏大主题,里面的人物反而刻画的比较简单,除了一些必要的人物之外,大部分的人物在《三体》中,基本都是工具型的存在。
所以我们今天要聊的还是以人物至上型的作品为主。
天蚕土豆的小说《斗破》在成功运用这个套路开头之后,已经达到了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的目的,所以他从这里开始就放弃了对于主人公或者说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在情节设计千篇一律的同时,人物内心的成长与刻画也同时停止了。
萧炎开场时的状态是什么样,最后成为斗帝时还是什么样。
包括唐家三少所写的《斗罗大陆》也是一样,其实这样的方法不是不行,只是情节与人物的塑造如果同步停止的话,那么在观感上就给人一种非常平淡的感觉。
虽然读者还能继续看下去,但是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来了,而且读者也很难从中产生真正的触动。
一本优秀的小说,情节和人物,起码要有一样让读者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