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家哈里•伯杰说:“人有两种原始需要,一是社会安宁、具有秩序的熟悉环境;另一种则相反,神秘刺激、危险混乱的新奇局面。”其实相比第一个需要,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二种的,因为人性就是如此,往往“最痛苦的”也是“最幸福的”,那种将平时秩序、安宁的真相撕碎,更容易让人直面恐惧与死亡的原罪。
正如颖如在咖啡馆中谈到的“人生的尽头,不断地周而复始没有可能性的人生”,这话听起来有点像年老者对年幼者的谆谆教诲,让后辈不要蹉跎岁月、白了少年头等云云,但这却是颖如作为“导师”来启发房东如何凿开人生的尽头,披着“人生处世哲学”的外衣下却干着变态虐*的肮脏行径。那一刻,让人猛然发觉自己所处世界突然变得陌生,因为社会上像颖如这样的人,真的少么?那么谁是颖如呢?
有人认为颖如真实存在,而有人则认为颖如是虚拟的,是房主心里产生另一个自我的投射,即人格分裂。我不想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两个说法都对,作者也故意玩着虚虚实实写作手法,毕竟这也是小说的卖点和看点。但这却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人们是否真的喜欢这种变态疯狂般的虐*呢?
无知扮演了最小丑的角色,明明什么都没做,却什么都做了。无知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于他的无知,他的无知无觉,他的不思反省,他的将错就错。书的结尾,道德崩塌,纯洁消亡,爱情沦陷,淫乱、贪婪在机心之下一起走向人性的终结,未知的分裂。这是不是作者内心对人性的一种悲观和绝望?每个人心底深处,绝对都有一个颖,如兽,如魅。乘着后门的电梯进出心房。你心里的颖,住在几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