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可解释瘟疫的传播
在《大明劫》中吴又可这样解释“疠疾”:
“飞尘平日里看不见,但并不代表没有,病邪就像这些飞尘一样,在空气中来无影去无踪,闻不到也看不到。如果人吸进了疠气,然后染上了瘟疫,在呼出传给你,你呼出在传给他人,这就是瘟疫的传播途径。”
在这里吴又可形象的指出了瘟疫的传播途径。
瘟疫论
吴有性(也就是《大明劫》中的吴又可)在《瘟疫论·原序》就着重指出:
“崇祯辛已(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而吴又可经过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与对疫病的分析,找到了控制瘟疫传染与蔓延的方法和瘟疫病因。
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瘟疫论》
面对瘟疫,吴又可不仅找出了瘟疫的传播途径,还研制出了达原饮、三消饮、白虎汤等用来防治瘟疫。
明末战乱
异常的天气气候,引发的旱灾、蝗灾、鼠疫,造成了波及全国的疫病,而“天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这场明末大瘟疫,不仅仅是对明朝百姓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加速了明朝灭亡。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
意思是说:“不治疗已发生的病变,治疗未发生的疾病,不治疗已经乱了的世道,治疗未乱的世道。”这疾病不是突然就产生的,它的产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历朝列代都是始终兴衰,治病和治国一样,都是重驭世之道,轻经世之道。这句话不仅仅适用医治明末的瘟疫,更适用明朝此时的状态,明朝积病已久,不是一味猛药可以治愈的。
参考资料:《周礼》、《明史》、《明季北略》、《黄帝内经》、《瘟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