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我们这部影片中,就可以解释在慈禧驾崩这个场景中很多身穿奇装异服(有些大臣的服装甚至是中国神话故事中财神爷类似的服装),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镜头中。在拍摄这个场景时,导演并不是想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而是要讲述自己对于这个场景的想象。
也就是说,在贝托鲁奇的印象中,慈禧太后的权利与神仙无异,可以呼风唤雨,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仿佛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天宫中的神仙。而这些都是慈禧一个人在营造,她把自己的称呼也改成了老佛爷,这个殿堂也称为了神仙的宫殿。这也就有了导演将大臣们的服饰彻底演绎为一种神话式的装束来描绘导演自己的艺术想象和视觉形象。
诸如这一类的拍摄方法在这个场景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慈禧向溥仪详细介绍了紫禁城中的太监,还有在慈禧咳嗽的时候,太医奉上了一碗又一只大乌龟熬制的药汤,以此来比喻对中国医药的印象。
不只是在坤宁宫的场景中,在紫禁城的城墙内,全片还上演了很多东方主义视角的视觉联想。比如在宫廷戏剧和太妃们的监视,这几个镜头中,贝托鲁奇用服侍,声音,道具和镜头技术,充分的描绘了一个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的神秘性的想象。从西方人的视角看来,这些细节无疑是落后的、封建的、丑陋与反人性的。
这些描述看起来是对东方古国文明的探索和发现,但是精神内核中透露的是一种藐视和不接受,东方学的学者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在法国和英国要让东方国家如埃及﹑印度成为殖民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形态便在政治上有利用价值。
这似乎也就回答了上面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人观看影片时即会感到熟悉同时也感到陌生,并不是因为只是摄影场景和服装造型上的细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视角上的差异带来的视觉认知上的理解差异。
摄影的时代性和色彩变化色彩作为视觉元素,在视觉表达上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电影和摄影中,经常作为视觉构成元素被使用。每一部成熟的电影都会有自己影片的色彩基础调性和色彩倾向。
在《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充分的利用了色彩这一重要元素,勾勒出了一副精彩的历史画卷,也配合了整个电影的情节发展。在电影叙事上,围绕溥仪的生平,大致上可以分为4个大的历史时期,呈现了4中历史色彩。分别是,黄金年代,忧郁蓝调时代,青灰年代和平淡中的激情岁月。
1.黄金年代
这个黄金年代是按照整个影片的色彩设定作为区分的。主要是从溥仪被抱进紫禁城作为皇帝开始,一直到被赶出紫禁城这个历史时期。这个时间涵盖溥仪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
这是时代的溥仪,生活在紫禁城内,作为皇帝,享受着绝对的权威。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被塑造为一个唯我独尊的帝王。贝托鲁奇利用金黄色的光线或者布景,烘托出一种尊贵的视觉感受,虽然是一代末世王朝,但也极尽辉煌。
下图是《末代皇帝》的经典镜头。3岁的溥仪在登基的时候,由于顽皮冲出了太和殿大门,一块代表着中国最高权利的色彩的黄色幕布徐徐展开。这块明黄色的大幕的展开预示着溥仪皇帝生涯的开始,也预示着一段坎坷人生旅程的开始。
在整个少年时期溥仪的紫禁城生活中,导演最常用的就是这个颜色。即便是后来溥仪只是作为紫禁城内的皇帝的年代,这个色彩基调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