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实施办法——不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还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规划》,乃至今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一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均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为优先的理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局统筹生态保护的思路。
近年来,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在生态与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研究,现就“长江中下游河湖近岸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浅谈一二。
长江中下游河湖近岸水生生物
栖息地修复方案设计
No.1
长江中下游栖息地生境变化趋势与问题分析
过去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破坏,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长江保护与治理开发做出的一系列部署,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十年禁渔”计划效果初显,但由于长江两岸历史包袱沉重,长江中下游环境透支问题严重,沿江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显著。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以20%左右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以及全国40%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长江中下游污染物排放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并且长三角经济带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长江流域中下游水质造成巨大环境压力。
第二,水质改善但仍存问题隐患。
长江中下游关闭退出了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生产企业,同时完善了城市污水管网体系,阻断污水流入长江,但流域内湖库富营养化问题依旧突出,贫营养湖库消失,轻度富营养化湖库成为主体。总磷成为长江首要污染物,“三磷”行业(磷矿、磷化工、磷石膏库)是主要污染来源。同时,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风险加剧,由于POPs是水质非常规指标、未列入水质评价标准,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第三,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全球呈现变暖趋势,受其影响,长江流域的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模型模拟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升高1.5~2.0℃,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带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