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述自张大春《丁连山生死流亡》文中一段。
【已卯春,奉天大雪,忽而市井传言,狱中逃出一人,即薄无鬼也。一身簇新武士直裰,上衣交领右袵,三角广袖,胸前系宽带子,绿颜色晶亮好看。下袴似裙,有水云褶缝,十分熠耀。此外,尚有外布衣及大纹,大纹据说乃是家族纹章,似花瓣,于前胸作装饰,缘以菊坠。短刀斜插腰际,长刀在手,若新发于铏,似是初添购的。】
不但长刀看来是新添购的,连薄无鬼的整个儿扮像和服饰,都像是被“整体造型”过之后才亮相的。但是没有人仔细寻思这一点,丁连山、宫宝森以及当时城里所有看见、转述薄无鬼行径的人,都只注意到他所说的话:
【凡此剑所到之处,即是大日本国之领土,擅入者死。】
一面说着,薄无鬼一面用剑尖儿在六、七吋厚的雪地上画了一个径可丈许的大圈儿。之后,便不断重复着那几句话:【凡此剑所到之处,即是大日本国之领土,擅入者死。】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不多时,雪地上那个工工整整的圈儿里便横三竖五地躺着几具尸体。据说他们都是一接近剑圈儿就被斩*了的,可薄无鬼从未离开圆心半步,而他的剑也只有三尺多长。不知道是人们的错觉还是薄无鬼真有甚么邪门的本事。
过不多时,围观于较远之处的老百姓却渐渐察觉:地上那剑尖儿划过的圈子怎么在不知不觉之间彷佛慢慢儿扩大,原先只占半条路的宽度,数刻之后,似乎两条马路的十字路口都在圈儿的范围之中了。丁连山如此回忆:
【我遂与宝田商议,此人不除,还不知有多少乡亲要无辜受害。然宝田支吾再三,似有苦衷,经我追问,乃告以:“彼为当年同盟会之同志。”我即骂他浑蛋,习武的人,万事沾染不得,乃胡乱与人拉帮结社耶?要知道:“‘万人敌’与‘一人敌’固是二事,犹如大便入坑、小便入池,万不可搅在一处混账!你与人牵扯既多,顾忌便深,江湖奈何走得?此事由我一人干去便了。”
宝田当即劝我:“本门还有赖大师哥撑持掌理,尔这一去,非身死、即是*人,如何是个了局?”我遂问他:“*人逃刑、被*送命,与夫撑持掌理一门户,孰为易?孰为难?”宝田曰:“当然是*人、被*来得容易;撑持掌理一门户来得难。”我便道:“诺!我今为其易者,尔且任其难。”】
故事很简单,我简单翻译翻译。
1915年的初春时节,东北奉天这地方还在下着鹅毛大雪。有一个日本武士在闹市街上圈地为界,砍*来往的行人百姓。可这薄无鬼也是个有来历的人。他虽是日本人,但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支持过中国革命事业。后来在东北被捕,经过常年拷打如今精神错乱。
同为革命党的宫宝森想要除掉薄无鬼,但碍于同志之谊和日本人的身份(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盘踞多年,势力庞大)迟迟不敢下手。这时丁连山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主动代替宫宝森除掉了这个人。
从此以后,丁连山受到日本人和国民政府的追*,坠入“鬼道”藏身于佛山金楼内。
当然这么解释虽然合理,但背后又有些牵强。毕竟薄无鬼当街滥*无辜,为何大家都不管偏偏宫宝森要管?而且困于牢中的薄无鬼已经精神错乱,是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大街上?并且还穿着全套日本武士的新衣服,以及手上还有一把日本长刀?
想要搞清楚这个原委,我们就要从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遇刺”事件讲起。
刺*出洋五大臣事件清末朝局动荡,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随着国内外呼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清政府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进行“宪政改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宪政改革后的政治形式,慈禧太后任命辅国公载泽为首的五位官员出洋考察学习宪政。这五位大臣便是“出洋五大臣”。
走马观花的出洋五大臣
按照计划,五人将乘坐火车到天津,再换乘轮船出海。但此时的革命党已经对晚清这种政治作秀十分痛恶,决定*掉五大臣以阻挠清王朝对自己最后的自救。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准备从正阳门火车站登车出发。负责刺*的是以吴樾为首的三人刺*小组。吴樾负责带炸弹行刺,另外两人孙岳、张榕两人负责掩护。
吴樾以一身仆人装扮骗过安检,直奔第三节车厢。这便是五大臣所坐的车厢。然而由于吴樾是桐城口音面相也很生疏,车厢卫兵对他产生了怀疑。就当吴樾上车之际,卫兵转身准备将他拦下。吴樾只得立刻行动,引爆炸弹扔向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