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其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且食量大,在农、林区捕食不少害虫,是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据记载和传说,雄螳螂向母螳螂求欢是要以性命作代价的。交媾前,公螳螂万般小心地偷偷地从后边向母螳螂靠近,爬爬停停,花了近1个钟头的时间才胆颤惊地溜到母螳螂身边,鼓足勇气突然按住母螳螂的身子与之交配。正当公螳螂心醉神摇之时,母螳螂闪电般回过头来一口把公螳螂的头咬下来并吃进肚里。公螳螂明明知道雌螳螂会吃掉自己,而又勇敢的去和雌螳螂共浴爱河,真可谓是色胆要命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是这样解释的,母螳螂并不是气恼公螳螂施暴,怒火中烧而*夫,而是为了刺激公螳螂神经并确保精液持续不断的注入其体内。他们认为,公螳螂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在头部,一旦公螳螂丢掉了脑袋,随之也就失去了抑制机能,没有头的公螳螂躯体内的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确保卵子受精。母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的的头往尾部咬去,一直吃到公螳螂的腹部为止,这时,母螳螂不仅吃饱了,而且体内卵子也充分受精了,可以把获得丰富营养的卵子产下来。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曾经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打开灯光,并在一边观看,让螳螂在没有隐私的情况下享乐。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并不像某些昆虫书里写的那样,雄螳螂要在头部被咬断以后,才能完成交配工作。他们的观察结果是,雄螳螂也没有挨咬也能完成交配,而且交配后的第三天,雌螳螂也没有把雄螳螂吃掉或咬掉交配中雄螳螂的头。
于是,有些人认为,公螳螂如果不是丧失警惕,可能会幸免于难,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无独有偶,前几年,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教科书。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以这样推论,安逸与享乐就像一把软刀,使螳螂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渐渐消磨意志,丧失警惕,不知不觉地死在温柔之乡,正所谓“成名穷苦日,败事得意时”。
不但螳螂是如此,人也是一样,社会发展也是一样。泰到极点,否就来了;否到极点,泰就来了。所以说,人生最危险、最可怕的时候,不是失意之时,而是得意之时。因为得意忘形,因为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