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儿子,回忆起父亲时,他说:“父亲很少和家里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他经常说: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要从现在和将来了解我。”
家风严明刘少奇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严格,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
为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刘少奇要求他们在学校食宿。那时,每到星期六下午,都能看到一位骑着木板包厢三轮车的老师傅,把刘家的三个孩子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起接回中南海,同车的还有中南海西门对面,住在灵境胡同的陈赓大将的孩子。
然后,每到星期一的早晨,还是由这位老师傅把这群孩子再送回到学校。
在王光美亲生的四个孩子中,刘源是唯一的男孩,但他在生活上没有丝毫的特殊,他用的铅笔铁皮盒,是姐姐用过给他的,后来连盖都盖不上了即便这样也没有换新的,就用一根橡皮筋勒着,继续使用。
刘源上三年级以后,刘少奇就提议说:“孩子大了,应该让他们锻炼得自己乘车上学。”朱德、谭震霖都认为刘少奇的这个建议很好,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上四年级以后的孩子不再乘三轮车,给孩子们买月票。从那之后,孩子们就自己去中南海西门偏南的车站,先乘14路,然后再倒10路公共汽车上学。
上学期间,虽说孩子们在学校不用为吃穿发愁,但也绝对算不上有多么宽裕。当然,在孩子们身上再增加一些开销也还是有余地的,可刘少奇夫妇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普通群众的生活有太大距离。
那时,刘少奇家里几个孩子每年每人只能买一双新鞋,这种做法看起来很公平公正,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不平等的。因为男孩子要比女孩子穿鞋费一些,每年规定更新的时间还没有到,他们的鞋子就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
在刘源的记忆中,那时最能让他兴奋的事之一,就是换新球鞋。
刘少奇夫妇当时的工资加在一起,总共有500多元,但却架不住家里人口太多,各项开支也多,这样一来,刨除必要的花销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总归是有些捉襟见肘。
在刘少奇夫妇的开销中,他们每月要交党费25元,刘少奇买烟、茶和其他生活用品100元,全家人的伙食费150元,给保育员的工资40元,每月的房租、水电等费用40多元,再扣除孩子们的生活费,和住在中南海家中的外婆的零用钱,已经剩不下多少了,但刘少奇还要用这些钱来接济和帮助有困难的亲朋好友。
说到刘少奇家里房租和水电的开支,这中间也有一段故事。
196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了一个文件,重新规定了干部住房收费标准。刘少奇怕管理部门有顾虑,会对自己进行照顾,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如实丈量了一遍自家的面积,核对水电费数字。
重新测算后,刘少奇家里每个月要付60余元的房租水电费,比原先的40元多出20元左右。刘少奇知道这件事情后,明确表态说:“既然已经定了工资制度,就要彻底执行,高级干部要带好头,不能再享受供给制了。”
60年代初,阿富汗国王和王后来华访问,在和刘少奇见面时,王后提出说想见一见他家的孩子,考虑到当时中央“让夫人和孩子们配合着做一点外交工作”的精神,刘少奇很爽快便答应了这件事。
可孩子们的外婆听说这件事后却发愁了,因为她觉得几个孩子的衣服如果要登大雅之堂,实在有些逊色,而且有的孩子几乎每条裤子都有补丁,其中最好的一条灯芯绒裤子,膝盖上还划了个三角口子。
家里的长辈对这件事情很是犯愁,还有人想过要到北京市借几套搞外交仪式时献花儿童的服装。不过,这件事情最后还是将就处理了,心灵手巧的阿姨在那个三角口子上缀了一朵小花,这才巧妙地掩盖了破绽。
从这些小事便可看出,即使作为堂堂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后来的*,可刘少奇的家庭财政却如此拮据,即便如此,他也从未为自己和家人谋求过特殊待遇,这种两袖清风的品质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