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武术完整版,电影武术之少年行2008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6-20 13:34:13

咏春拳,岭南武术“五家十三拳”里“十三拳”之一,是一种科学性、实战性突出的拳术。它出手快捷而防守严密,马步稳固而上落灵活,守攻同期而连消带打,刚柔相济而气力消耗少。劲力运用以“寸劲”为主、“中劲”为辅、“长劲”为助。攻击和防守注重中线,粘缠黐打,调动对手重心,借力打力,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长于近身搏击。

少年行武术完整版,电影武术之少年行2008(1)

时下流行的咏春拳,主要套路有小念头、寻桥、标指,是由鹤山市古劳镇东便坊人梁德荣(即梁赞)在华宝师父和兰桂师父所传红船班中永春拳的基础上创传的。而班中永春拳的源头,就是福建永春白鹤拳,由永春人洪喜(即洪熙官)传入红船戏班,经数代人完善和发展,成为了粤剧的南派武功,广州八和会馆鸾舆堂至今依然尊奉洪熙官为粤剧龙虎武师的祖师爷。

1998年版《广州市志·卷五(上)》P417倒数第三行有“……,该油是少林派嫡系洪熙官的曾徒孙新锦武师的高足蔡忠所创。”一段文字表述。市志中记载的蔡忠,绰号“高佬忠”,是广东雷州府客路禄盘中村人。除了精通粤剧表演艺术,他的武艺在行内很有名气,以一手昂刀和佛掌著称,《蔡氏族谱》说他“公武术横行广东、广西”,同时他还是我国清末五大伤科名家之一。一百多年前,他创制的“普生园跌打万花油”至今依然是大众居家必备的良药。蔡忠的师父新锦武师是著名的粤剧伶人,专工“大花脸”一角,故时人称为“大花面锦”。新锦武师本名陆锦,是广东三水县白坭堡金竹村人,少年时入红船打杂,后随武生“摊手五”张五学艺,遂成一代名伶,徒弟除了蔡忠,还有冯少青、霍保全、新标、新就等人。

少年行武术完整版,电影武术之少年行2008(2)

公元1770年秋,至善禅师、洪熙官、杏隐、感法等人从福建乘船来到广州海幢寺,在寺内开班传授南少林武艺,后来应佛山琼花会馆之邀,将南少林武艺传入佛山琼花会馆。此后,以乐丰年、乐荣华为首的本地戏班便着力推广,剧中的武戏由“假打”变成了“打真军”,道具也变成了真刀真枪,这一着成为了本地戏班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因此本地戏班的风头很快就盖过了外江戏班。

在琼花会馆内,武生梁博畴是南少林武艺的第一代传人,武生“摊手五”张骞属于第二代,黄华宝、梁二娣、新锦、兰桂等人属于第三代,李文茂、梁德荣、蔡忠、霍保全、冯少青、梁三福、易金、新标、新华、新就等人属于第四代。

公元1854年夏天,李文茂率领部分武师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导致琼花会馆被毁,本地戏班遭禁,艺人星散。一部分伶人改投外江戏班,还有部分伶人上岸以行医授武为业,将班中武艺带上了岸。而黄华宝、梁二娣、新锦、兰桂等人则结伴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继续演戏。

兰桂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只得离开戏班,到东莞厚街设馆,传授武艺。兰桂本名徐癸酉,是番禺北仁风乡北村人,师承“摊手五”,工“二花面”。大塘村人王老佐(现称王鲁作)、王牛咸等人跟他学艺,班中武艺便在该村流传至今。后来王老佐徒孙王淦波(绰号“牛淦”)到香港传艺,在元朗十八乡的山贝村设馆授徒。王牛咸的后人就选择以南少林武术医学行医济世,在东莞、香港开设医馆至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大大削弱了清政府的管治。出于对粤剧艺术的爱护,伍紫垣以准备来年元宵活动之名,派人到东莞厚街请兰桂到伍家花园教一班少年排演大戏。于是兰桂便从新加坡请回黄华宝,一起调教“庆上元童子班”。五年后,伍紫垣病逝,兰桂和黄华宝带着他们培养的一班粤剧新生代离开伍家花园,四处演出谋生。这就是粤剧史所说的“同治初年本地班重现”,而粤剧“同治中兴”的领军人物新华武师(本名邝殿卿)就是兰桂师父和华宝师父在伍家花园调教出来的学徒,班中武艺因此得以在粤剧界延续。

新锦武师的高足蔡忠虽然武艺高强,但离开戏班后却选择在广州西关开设医馆,悬壶济世,他传世的骨伤科医术是岭南骨伤科医术的重要流派,成为当代医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梁三福少年时跟梁二娣学艺,但长大后声音变粗,无法反串旦角。广东天地会起义爆发后,只能离开戏班,上岸谋生。他就近在广州设馆授徒,晚年回到高要莲塘坎头村,创立“群英堂”,作育晚辈英才,将班中武艺留在家乡,至今流传。

易金的演艺和武艺承自梁二娣,当年的红船戏班没有女性,旦角只能由男演员反串,但很多男孩小时候学做旦角,长大后变声就演不成了,易金是为数不多能成才者,时人称为“花旦金”。广东天地会起义爆发后,他被迫离开戏班,到广州人和的鸦湖乡一带设馆,医跌打兼教武艺,在众多弟子中,以曹得胜的武艺和医术最好,而曹家祖孙三代均以此为业,传授班中武艺和医术。

梁德荣(梁赞)和冯少青虽不是戏班中人,但却对戏班武艺的发展传播贡献最大。

梁赞(1826-1894),名灿成,字德荣,号阜南。他少年时期就在乡间习武,后来在父亲开设的荣生堂药店遇着买药的古劳同乡黄华宝,便拜为师父,学习班中武艺。华宝师父是在红船靠岸休整时才到药店教他武艺和医术的,所以时间间隔比较长。为免耽误他学艺,华宝师父就请好友兰桂师父轮流教他。大约过了十年,爆发广东天地会起义,两位师父被迫离开佛山下南洋。

次年,即咸丰五年(1855年),长子梁元福出世。梁德荣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从小就让他随自己练武,还经常带他到越南经商,刻意栽培。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德荣在佛山武林的名声日隆,时人尊称“赞先生”。据传,“赞先生向设药店于筷子街,店名为荣生堂,业颇盛。赞先生为示禅人以能武,故特悬二虎尾棍于店前,棍涂朱漆,长九尺,双垂店前,赫然耀目。”

梁元福很有习武天份,十八九岁就能与父亲过手,还代父教导弟妹。可惜天妒英才,梁元福二十四岁那年,与父亲在荣生堂三楼过手,由于他逼得太紧,被父亲无意间使出的绝技弹出,整个人越过护栏跌下天井,腰部正好落在地上的龙船碾碾子上,不治身亡。儿子的死,对梁德荣打击很大,班中武艺的威力和危害实在太大了,他不得不直面这个事实。

于是,他将永春拳的“十三势”拳(又名“一百零八”式)分化成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路拳,并将其中的*着去掉。同时告诫大弟子李华、弟子陈华顺,以后对外只能教授这三路拳,不得再传授其它班中武艺。李华早逝,门人不多。陈华顺生徒甚众,对咏春拳的发展贡献良多,但他谨遵师命,对外只传三套拳,班中武艺只传给儿子陈汝棉。这就是其它班中武艺流派没有三套拳(阮奇山除外),陈华顺的生徒只有三套拳没有其它班中武艺,但陈华顺的后代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

冯少青(生卒年不详),广东南海西樵人,原名黄小青,母亲改嫁顺德后随绸缎庄东家的继父姓,改名为冯少青。因新锦武师经常来店里置办衣物相熟,后执弟子礼。接下来的情节与梁德荣相似,新锦武师也是和好友梁二娣在红船靠岸休整时到他家中传授武艺和医术。据传新锦武师还收他为“契仔”,在十多年时间里,将一身武艺和医术都传给了他。

广东天地会起义爆发,一众大老倌远走南洋后,冯少青应招到骆秉章帐下充当武弁,以武艺高强、办事干练获得青睐。骆秉章督抚四川,冯少青随行并获委治安之职责。骆氏于任内病故后,冯少青为继任者不容,只好到缅甸开设武馆,向当地华侨传授武艺,可惜境况不佳。骆秉章的儿女亲家阮宠明得知情况后,便派人请他到家中教导儿子阮奇山武艺。

阮宠明是晚清举人,在省城和佛山经营“阮时和堂”药行等多家工厂商号,捐资获朝廷册封正四品直奉大夫,家境殷实。冯少青就在位于佛山镇的直奉大夫府第“桑园”教阮奇山班中武艺。制药业巨头马伯良之子马仲如、迁善堂少东赵简卿、英聚茶楼东主罗厚普、筷子街肉店东主区仕、南海人黎光甫、邓算、陈盛、梁恩、韦玉笙、三水人董植等人亦慕名拜在冯少青门下。

阮奇山(1887~1956年),广东佛山人,职业状师。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故时称“阮老揸”,亦有人说与其善于揸(抓)、缉、跌、放及控制对手有莫大之关系。早年和哥哥阮济云师从新锦武师高足霍保全,后随冯少青深造,集拳、械、桩、功、技于一身,其黐桥黐打、借力顺势功夫,已达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为近代咏春拳奠基人之一,其传人遍布广东各地、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在众多弟子中,以岑能名声最著。冯少青传授的班中武艺是没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的,关于阮奇山学这三套拳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是跟吴仲素学的;另一个版本说是跟陈汝棉学的。

岑能(1926~2002年),祖籍广东南海深村乡仁和村,生于秘鲁。五岁时父亲在秘鲁病逝后返回故乡。12岁时家道中落,经人介绍到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当杂工。因工作勤快,深得点心师傅张保喜爱,收其为徒,授以班中武艺,又推荐他跟师父韦玉笙学习医术。岑能天份颇高且刻苦用功,为张保挚友阮奇山赏识。经张保力荐,岑能拜入阮奇山门下,尽得师父真传。1948年到广州谋生,在大德路开设医武馆,主治跌打伤科兼教咏春拳,因医术高明,每每能妙手回春,广受赞誉。1984年代表省体委参加全国民间武术汇演,展示木人桩技法,名扬京华,饮誉神州,海内外求学者盛极一时。1989年,岑能与志同道合之士在广州成立“广州咏春拳会”,弘扬咏春拳,使之成为广州咏春拳的主要流派。

邓算(1871~1941年),又名邓璇,广东南海小塘横溪村人。邓算虽是读书人,但天性嗜武。由于家中富裕,他从小就一边读书,一边练武,后来随冯少青学习班中武艺。冯少青去世后,徒弟们星散。邓算回村后,与乡人发生田地纠纷致人死亡,只好到广州暂居,并在广州宪兵司令利树宗下属的大刀队担任武术教官,利树宗出面为邓算调解了在乡下的纠纷,让他可以平安回乡。次年夏天,利树宗被调职,邓算无奈避走香港,继续以教拳为生,又曾在戏院内表演武术,五十多岁才回到佛山。

邓算的儿子邓奕、董植的徒弟朱颂民、罗厚普(罗家村)的后人罗超桓等人一直在香港、澳门传授班中武艺,并使之流传不息,他们称之为南少林永春拳并在香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谭浩泉、谭沛泉、白昌是邓算在内地的主要传人,谭浩泉事师最勤,除了抄录邓算的武学笔记,自己亦将所见所闻一一笔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少年行武术完整版,电影武术之少年行2008(3)

这个拳种目前的传播内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梁德荣传的小念头、寻桥、标指以及桩、棍和双刀等套路和技、功法,传习者最多;第二种是班中武艺的原传状态,有练头拳、铁线拳、千字拳、桥手拳、花拳、佛掌、永春拳(又称一百零八式、十三势、十一手)、对拆、永春桩拳等拳术套路,行者棒、六点半棍、昂口刀、*手锏、禅拐、双刀、双鞭、双枪、大耙、关刀、功夫带等器械套路还有各种技、功法,目前以群体性流传为主;第三种则两者兼而有之,以家族式流传为主。

咏春拳的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黐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二字钳阳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要求腰、桥、马、心、眼、劲整体合一。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有大闪侧、小俯仰等身法;有耕拦摊膀、黏摸荡捋、曲手留中等手法;有搭、截、沉、标、黐摸、熨荡、偷漏、追迫等打法。

咏春拳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突出的技术特点,是一门流传有序的优秀南派拳术,它曾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岭南大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众多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正以盎然的生机进入新时代。

少年行武术完整版,电影武术之少年行2008(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