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徐克的求新多变和许鞍华的沉重探讨,也不同于方育平的写实风格和谭家明的实验影像美学,严浩是新浪潮中“最中国化的导演”(张燕教授语)。
他的前三部作品,《茄哩啡》、《夜车》、《公子娇》是在商业洪流的裹挟之下拍摄的,他本人并不满意,直言“这都是在人云亦云,是似而非的票房价值引导下,再生硬地加上一些随意而来的、模糊和朦胧不成型的个人风格堆砌而成。”
严浩第一部言志之作,或者说,第一部真正带有“严浩腔调”的电影,是下面这部——
《似水流年》
本片在严浩的作品序列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第一部合拍片,也是他第一部真正自己想拍、有意思、有意义的电影,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第四届香港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似水流年》一举拿下了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女主角、新演员、美术指导六项大奖。
这是一部关于乡愁的电影。
1983年,塔尔科夫斯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拍摄《乡愁》,决意再不返回故乡俄罗斯。他用油画般优美流畅的摄影,诗一般的影像语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
一年后,严浩的《似水流年》上映,奏响了一曲生离死别的交响曲,不过并无慷慨激昂,而是清淡超逸、忧愁伤感。
电影讲了一个离家又返家,归来又离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