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60年前,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唱响全国。这首歌一唱就是60年,而为这首歌作词的词作家吴洪源(笔名洪源),今年已93周岁高龄,《北京颂歌》《看见你们格外亲》等歌曲也是他的代表作。近日,吴洪源的儿子、著名导演甲丁正在创排音乐剧《雷锋的故事》,吴洪源把陪伴自己多年的一支钢笔送给儿子,他也再度想起了那段迸发创作激情的岁月。
“学习雷锋”歌词创作仅用两小时
提起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吴洪源仍历历在目。因为这支传唱了60年的歌曲,是他用两个小时创作出来的。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亲笔题词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央*分别为雷锋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就在当天上午,吴洪源所在的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也在学习中央*题词,当天下午还要向群众宣传学习。会上有人提议,文工团应该拿出一首学习雷锋的歌曲来唱。于是,大家想到了创作组的吴洪源和娄生茂(笔名生茂),请他们创作一首群众歌曲。
“当时是上午十点,我还在学习就被叫了出来,让我赶紧找个没人的地,写词去,下午两点就要上街宣传了。”吴洪源接到这个任务,第一反应是很兴奋,可等他一个人在小屋子里坐下,突然就觉得傻眼了:“怎么把一个英雄的事迹变成一首歌,这首歌还能让为大家唱起来?”这种创作压力,显而易见。
吴洪源把和雷锋有关的材料铺了一桌子,有报纸题词,有雷锋的事迹,还有雷锋获得的各种荣誉。“我忽然想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题词就是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吴洪源心中一动,于是把所有的材料分门别类整理一遍,领导的批示放在一起,群众的反响放在一起,群众学习雷锋精神的感受也放在一起。吴洪源谦虚地说,“我把它们综合一下,歌词就很容易写出来了,所以这首歌实际上不是我的创造,是大家的创造。”而这时,时间刚刚过了两个小时。
吴洪源写完词,已经到了中午,他赶紧把歌词给了作曲家生茂,生茂顾不得吃饭,也钻到小屋里创作。“他写群众歌曲很有办法,尤其是队列唱的形式,他的音符很有激情,不能说他的创作是符合我的词,而是他的音符中本身就包含学习雷锋的精神。”在吴洪源看来,他们的词曲一拍即合,相辅相成,到群众中一唱立刻引发反响,这首歌很快就传开了。
钢笔送给儿子传承雷锋精神
“这是我所有作品中创作时间最短,但流传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首歌,这确实也是我没想到的。”60年后,吴洪源依旧感慨良多。
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的创作,吴洪源说,之所以这首歌能这么成功,在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时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焦裕禄、欧阳海等英雄层出不穷,我想写英雄不是一天两天了,也想为他们做一点事。”而这个任务,刚好给吴洪源一个情感的突破口,让他的满怀激情流向笔端。“可能群众接受学习雷锋文艺作品的第一首歌就是这首,我们先入为主地‘占了个便宜’,大家就都爱上了这首歌,可以说我们为学习雷锋的浪潮增添了一朵小浪花。”
《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开之后,吴洪源受雷锋所在连队的邀请,去雷锋部队里生活了一段,坐上了雷锋当年驾驶的“13号”汽车。雷锋当时的班长给吴洪源讲了不少雷锋的故事,有一件事让他很受触动。有一次,雷锋看望生病的战友,要买一些慰问的水果,“比如买水果花了6块钱,他就在班里说,大家一人给我一块钱吧,大家都很奇怪,怎么你送战友东西要我们出钱?而雷锋的回答是:如果我不收你们的钱,咱们的同志只说收到了我雷锋的温暖;如果我们一起出钱,他感受到的是全班的温暖。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大力量,全班的温暖会让他感受更大的鼓舞。”
如今的吴洪源已经93岁高龄,他觉得现在雷锋精神依然无处不在。“我年龄大了,需要坐轮椅了,一上街遇到的都是好人,过个坎儿,有人帮你抬一下,进不去门了,有人帮你开门……”老爷子还十分坦诚地说,过去他不太喜欢扎着耳钉、发型奇特的男孩子,“但我遇到了好多这样的男孩子来帮我,他们主动帮我推轮椅,我就想我这个老头子也没什么特别,他们却对我都这么热情,这么有爱心,这不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传承吗啊?”
吴洪源与甲丁父子
吴洪源的儿子是著名导演甲丁。今年,他听说甲丁要创作一部音乐剧,名字就叫做《雷锋的故事》,吴洪源左思右想,把陪伴自己多年的一支钢笔送给了儿子,“这支笔是我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我用它写了很多歌,本来我舍不得给他,但是我老了,希望他可以把剧写好!”
天安门站岗经历成就《北京颂歌》
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吴洪源还有很多作品,另一首广为人知的歌曲是《北京颂歌》。“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这首抒情而恢弘的歌曲,曾被李双江、张越男、李光羲等多位歌唱家演唱,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歌颂北京最动人的歌曲。
这首歌创作于1971年,但它的灵感来源其实在1964年前后,那时吴洪源被调到天安门警卫连体验生活,当了半年的兵。吴洪源在部队原本是中尉军官,到了天安门警卫连,他摘下军衔,变成了普通小兵。那半年,吴洪源老老实实在班里当兵,天安门广场上所有的哨位岗位,比如旗杆下、松林里、纪念碑下,还有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值守时间,他都要值守一遍。
“我最难忘的一个岗位,就是黎明之前站在金水桥上的那班岗。”吴洪源深情地说,“站在那里往东边一看,朝霞慢慢升起,北京火车站的钟声也响起来了。”他情不自禁哼起了火车站大钟发出的《东方红》的旋律,“《东方红》是一个象征,而且这个时候,整个东方真的红了。”于是,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后来就成为了《北京颂歌》开头感人至深的歌词。
1971年,作曲家田光接到总政歌舞团领导的任务,想让他写一首北京题材的独唱歌曲,于是他与吴洪源以及作曲家傅晶在家讨论。“那时候很少有人敢写抒情歌曲,都在唱‘东风吹战鼓擂’,我们三个人胆子大,接下任务就写。”吴洪源用了两三天时间,写出两篇歌词,经过研究大家选中了现在流传的这一首。田光和傅晶先创作出一版四分之三拍圆舞曲形式的歌,吴洪源觉得这不够庄严,于是两位作曲家重新创作,成就了《北京颂歌》。
“这首歌我用了很多大词,像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吴洪源哈哈一笑,在北京出生的他,对这座城市有很多细腻的体会,后来参军走南闯北,再回到北京,吴洪源眼中的首都北京有了不同的光辉,“这么大的词,搁别的歌里谁敢搁?但搁在《北京颂歌》里就是这么严丝合缝,只有北京敢用这种词,符合这座城市的定位。”
说到这,老爷子连连摆手,又一次说起,“写这首歌我也占了便宜,因为我在天安门当过兵。”总说自己创作是“占便宜”的吴洪源,其实是谦虚,这正是老一辈创作者扎根生活、体验生活的写照,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和深刻体悟,也是他们多年不变的坚守。
来源:艺绽微信公众号 记者 韩轩
流程编辑:u02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