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家后,她都要给婆婆喂药、擦身子。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从不抱怨。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袁霞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努力的态度。
拍摄《列宁在1918》时,她顶着38度的高温,穿着厚重的戏服,只为呈现最真实的角色状态。一次拍摄中,袁霞的右臂被缝进了厚重的戏服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右臂瞬间肿大了一圈。
但她坚持完成了拍摄。在《晨露》的拍摄中,袁霞饰演的角色要在寒冷的冬天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为了表现角色的真实感受,袁霞坚持亲自下水。
她说:"我要感受角色的冰冷和绝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演好这个角色。"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人知晓的辛酸。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导致袁霞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她从不抱怨,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袁霞的敬业精神和对家庭的付出,赢得了同行和家人的尊重。
她的丈夫李舒曾说:"我的工作很忙,家里的事情大多都是霞霞在操心。她不仅是一个好演员,更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回首这段岁月,袁霞的眼中充满了感慨。她庆幸自己能够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也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继女、好儿媳而感到骄傲。
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说:"我和李舒贫贱夫妻百事哀,相濡以沫。我的4个女儿也都很争气,我没有教她们办事儿,但她们都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
"袁霞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成功演员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女性的缩影。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家庭。
这种平衡,不仅造就了她的成功,也塑造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袁霞的演艺生涯戛然而止。曾经备受瞩目的她,一夜之间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袁霞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痛苦,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捉弄。1970年,袁霞和丈夫李舒被下放到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支部队当知青。
从星光熠熠的舞台到荒凉的草原,这巨大的落差让袁霞一时难以适应。然而,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草原上,袁霞每天都要面对各种艰苦的体力劳动。她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忍受着寒冷和蚊虫的侵扰。每天都要经历爆破,袁霞和战友们住在防空洞里。缺衣少食,许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袁霞却从未抱怨。她努力适应新的环境,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感染着周围的人。在那里,她学会了放牧、挤奶等技能,也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节奏。
1973年11月,袁霞和丈夫终于结束了下放生活,回到了北京。然而,回城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生计,袁霞不得不放下明星的光环,在北京通县(现通州区)一个大仓库当保管员。
面对生活的巨变,袁霞没有怨天尤人。她始终相信,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够重返自己热爱的舞台。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