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95岁老人的肖像照。
除了记录老城点滴,我也时常被揭阳民俗所吸引。我最早拍摄的画面是每逢元宵的“行彩桥”活动,那段时间,老城的石狮桥会被装点上彩灯,人潮缓缓经过灯海,每个人都想上前摸一把桥上的石狮,以祈求新年行好运。
在我儿时,彩灯中会加入当年的生肖元素,父亲牵着我走上彩桥时,会给我指指他参与的设计。在花灯的簇拥下走过彩桥,一直是令我难忘的童年回忆。可惜如今的彩桥上,已经很少出现别出心裁的设计了。
人潮行过石狮桥。
大学期间,我每逢假期就无比希望回到揭阳,北京的学业结束后,我也马上返回揭阳。一些朋友对此不太理解,他们觉得我留在广州或者北京并不难,也能遇到更多机会。但我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去哪儿都要跨越漫长的距离,在通勤中平白消耗生命。揭阳就不同,十几分钟内有我想要的一切,这样活着好像更加自由。
这些年,我一直住在这座我喜欢的城市,帮父亲料理影楼,和爱人生活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出门拍拍老城、名胜,以及潮剧、英歌舞等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到揭阳。其他时候,我就留在照相馆里,帮客人拍证件照、修图、剪视频,一天总是很繁忙。
两代人,一条路对于我拍摄家乡的想法,父亲是抱有担心的,爷爷的经历让他明白,文化事业往往需要大量付出而回报甚微。
爷爷热爱家乡文化,在开设照相馆养家糊口之余,他经常挎着相机,一路跋山涉水,寻访揭阳的名胜古迹,一生拍摄下2000多张揭阳照片,也留下了一本影集,这些记录也为揭阳之后被评选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贡献了力量。
爷爷拍摄的揭阳影集。
关心揭阳文化发展的爷爷,也和许多文化人士成为朋友,作家、学者、专家在照相馆来来往往,探讨如何发展家乡的文化事业。1993年的时候,莫言也来到照相馆,留下了一张合影,他非常喜欢揭阳美食,我爸领着他去进安街品尝夜粥,他吃得津津有味。
在我出生前,莫言曾到我们的照相馆做客,照片中最右侧是我的父亲。
但是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下去。常年拍摄的奔波操劳,给爷爷的身体埋下了隐患。由于当年揭阳的交通仍不发达,他在外拍摄,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有时他在家里抓一把花生,放在口袋里,就匆匆出门了。在我8岁的时候,爷爷就结束了他默默操劳的一辈子,离开了我们。
我当时年纪小,爷爷那辈人在关心些什么,我几乎没有印象。只记得在经常来照相馆的文人里,有一位揭阳老作家要寻访揭阳沈氏族人的迁徙历史,当时还不满6岁的我就和父亲、爷爷一起,跟随他坐着绿皮火车去到了福建调研。我们一路去过寺庙、宗祠,他指着祠堂里的兵器对我说,刀枪斧钺的“钺”,就是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