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拍摄场地,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拍摄地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7-05 21:53:04

我和我的家乡拍摄场地,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拍摄地(1)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城镇、村庄是祖国巨变的缩影,你、我、他的家乡变迁汇聚成共和国蓬勃发展的图景。为展现辉煌成就,致敬伟大祖国,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通过广大读者和家乡共同成长的时光故事,反映今昔发展变化,传递浓厚家国情怀,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惊人巨变不识君

——访第二故乡格球山农场

祝天泽

20世纪70年代,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曾下乡到黑龙江格球山农场,我们都把那里视作第二故乡。去年10月29日,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归乡之途。

来到农场场部,我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变化:昔日方圆几里地全是简陋的平房,树木稀疏,十分荒凉。而今楼宇林立,商业繁荣,大型工厂拔地而起;花木葱茏,鸟语花香,犹如一个大花园。场部派了一位小张同志陪同我们参观。

我们先来到了一家家庭农场,农场主姓王,他向我们介绍了从播种、耕耘、锄草到收割的一条龙机械化服务的情况。他说:“遇到虫害我们还用无人机撒药,效果很好。”

小张告诉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反对平均主义与吃大锅饭,实行家庭承包制,在交了一定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后,把土地分割给农场职工承包经营,这样极大调动了农场职工的积极性。过去农场年年亏损,而今年年盈利,还有上缴。格球山农场精神文明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称号。

农田里,大型收割机正在轰隆隆运转,快速、成批地收割着地里的玉米,场地上堆积着小山似金灿灿的玉米。我们回想起1970年在地里劳作收获玉米情况,那时候靠人工收割,效率很低,收割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一场大雪来临,未收获的玉米被皑皑白雪全覆盖住了,好端端地烂在地里,令人心痛!但现在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情形了。

中午时分到了,我们来到场部三号楼101室小吃部吃饭。小吃部菜肴丰盛,红烧鱼块、白斩鸡、熏鱼、肉片炒菜、鸡蛋番茄汤以及各类时新蔬菜应有尽有,又香又糯的白米饭与丰盛的菜品让我们胃口大开。我们回忆起70年代农场的生活情况。“那时农场的生活真苦,农垦战士一年到头吃的是馒头与玉米做的窝窝头,菜品很简单,不是炒土豆就是大白菜、酱黄豆。机关食堂一周才吃两次肉。连队更艰苦,一个月才吃上一次肉。”

农场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有文化馆、大剧场与各种文艺演出,还放映各类电影。有位同去的朋友说:“那时农场只有一个小剧场,人坐不下,只能在空旷场地上放电影。我穿着厚厚的大衣,在冰冻的雪地里站立两个小时才看完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冻得瑟瑟发抖。”

接着,我们来到农场职工家中访问。这户姓汪的职工住在二楼,家中两室一厅,十分宽敞,家中拥有三大件:电冰箱、彩电和空调,还有卫厕与洗浴房。虽然外面已近晚秋,迎来阵阵寒意,但家中开着空调,暖洋洋的。与我同去的蔡先生说:“我们1969年刚到农场时,家家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用的是井水,而今都用上了自来水。当年农垦战士劳动回来后用热水擦擦身已不错了,无人洗过一次澡,不少人衣服上都长了虱子。而今农场职工天天能在家中洗澡,太幸福了!”

我们在农场一共住了三天,这次体验让我感触颇深,农场虽艰苦,但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才干,磨炼了品质与意志。不少知青在农场入了党,当上了干部,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知青回城后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社会与国家的栋梁。我们要深深感谢农场当年对我们的培养。

编辑:沈淑敏

校对:姜玲(实习生)

审校:韦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