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路认为方一诺白天可补觉,就得负责晚上带娃,好像白天不用带娃似的
所以他还是睡他的,妻子半夜换尿布、喂奶,他只会口头上来一句老婆你辛苦了,然后继续睡他的。到了后来,他下班后能躲车里就躲车里,晚上能不回来就不回来。
产假结束后,方一诺白天要工作,夜里女儿闹觉,也都是方一诺在带。睡眠不足真的会崩溃,就有了这么一幕:半夜女儿闹觉,方一诺被吵醒了,还得耐心慢慢哄娃,她情绪一度绷不住,忍不住就哭了起来。
半夜孩子闹觉有时真的会让大人情绪崩溃
但凡深度参与过育儿,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的父母,对《亲爱的小孩》当中的这些细节无不感同身受。《亲爱的小孩》不喊各种大的口号,也不声嘶力竭控诉,它摆事实、亮细节,戳穿那些自以为不错的男人的“假面”——你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女性为生育付出更多、承受更多。
有观众为此给《亲爱的小孩》扣上帽子,认为它这是在渲染焦虑,会导致“恐婚恐育”等等。可实际上,一些焦虑的呈现是必须的、也是有价值的,何况它们长期以来被熟视无睹——我们揭露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身在漩涡里的人,有义务说出漩涡的样子,《亲爱的小孩》勇敢说出来了,却有人要怪它破坏了“现实安稳”——那是因为身在漩涡中的不是他。
说出漩涡的样子,不避讳现实沉重的一面,女性会有更多的心理准备;男性倘若真的害怕女性以后不婚不育了,解药恰恰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在女性身上:如果男性能够更多地分担,给予女性更多关怀与呵护,女性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提升。既不愿意付出,又要女性结婚生育,这样的话术如今行不通了。
不过也要看到,《亲爱的小孩》没有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个别情节上,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将各种极端情况往方一诺身上堆,让方一诺整个生育过程只剩烦心,对育儿带来的快乐几乎没有呈现,这是有失客观的。
剧集也把一些育儿中颇为常见的打疫苗、小孩突然发烧等场景,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打个疫苗,三个大人就像打仗;孩子发烧送去医院,还得赶上下大雨,又打不到车,并让方一诺的妈妈抱着孩子摔一跤……
极端化的情节处理,并不能揭示什么深刻现象,只是让观众觉得扑面而来的压抑,带来的是反效果——不仅让剧情有“编造”的痕迹、减损了细节营造真实感的良苦用心,也让观众看了心塞,情绪缺乏宣泄口。
对方一诺的刻画上,《亲爱的小孩》也略失去了克制,乃至于一些观众(甚至包括女性观众),虽然能够理解方一诺育儿的困难,却也觉得她的一些行为过于敏感极端,她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说她是产后抑郁,剧集也应该说明下,但并没有。任素汐在采访中分析方一诺时,就直言道,方一诺“这个人的缺点太明显,这人得理不饶人,就特想赢,就特想在某个事件里边占据一个高地”。
任素汐也认同方一诺“很不完美”
比如婆媳矛盾,如果她不想婆婆来带娃,就要直接拒绝;她不拒绝,又受不了婆婆的一些带娃方法,对婆婆各种挑剔;剧中的婆婆并非完全不可理喻之人,方一诺和她妈各种不让她碰孩子,婆婆一直默默忍着,婆婆有不快也只是在背后跟肖路抱怨下,知道肖路难做就妥协了,反之,方一诺和她妈妈一直是得理不饶人……
后来肖路出轨,方一诺壮士断腕,观众可以共情她的决定。可离婚后,她还办了桌酒席,把一众好友请了过去,当面告诉肖路:女儿你别想见了。肖路说,他是孩子亲爸,有权利见,方一诺说了不算。方一诺则语带威胁、冷笑着说:“你试试看,你试试看我说的算不算,你试试看你见不见得到她。”
把方一诺写得太极端了
这一刻的方一诺,的确让观众觉得难以亲近。虽然肖路是过错方,方一诺也无权剥夺肖路作为父亲的权利。编剧是想为后续剧情做铺垫:当女儿罹患重疾时,方一诺经过一番心理考验才告知肖路云云。但从人物刻画角度看,方一诺太犟了,反而可能让观众失去对她的共情,并让一些男性观众抓住“把柄”,认为方一诺的性格缺陷是矛盾的根源。
《亲爱的小孩》对女性困境的揭示,有其价值和意义,也无所谓“贩卖焦虑”。可就方一诺这个女性角色而言,编剧放大了她的极端,让这个伟大的母亲前期过于敏感、只剩强势,有些可惜。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剧集——尤其是适合推荐给男性同胞,作为既得利益者,我们有义务拉出漩涡中的人。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