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剧中,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美好生活而做出的巨大努力,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也艺术地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论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
出品方代表闫爱华也表示,选择制作《枫叶红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题材正是考虑之一,“《枫叶红了》讲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主题,并将主题阐述置于现实生活中,置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这片热土上的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之中。”
电视剧《枫叶红了》开拍前,创作团队曾多次深入内蒙古兴安盟采访、采风、征求意见。回忆起《枫叶红了》的创作过程,总导演哈斯朝鲁十分感慨:“在拍摄前,我们的团队就到第一线跟第一*、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真正走进了嘎查,走到了基层。”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枫叶红了》真实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活环境、边疆特色,也真实反映了扶贫干部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
文艺评论家李准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认为,《枫叶红了》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聚焦农牧交错、民族交融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来没有一部剧写过,这就是它最大的看点。它表现了农牧交错这样一个特殊地区的民族交融状况以及实现脱贫的途径和优势。”
胡谱忠则表示,《枫叶红了》进一步突破了民族题材影视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剧中主人公韩立的形象塑造,生动展现了中国民族与地域的关系,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积军表达了自己对《枫叶红了》的喜爱之情,他说:“《枫叶红了》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丰满有度,充满欢歌笑语和泥土气息,是一部极具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农村现实主义作品。”
传递现实主义审美意蕴据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枫叶红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3周,每集平均到达率2.171%,忠实度59.221%,收视率1.278%,其中收视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