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4日,作为“八百壮士”最高长官的谢晋元遭到了汪伪特务的刺*不幸遇难,得知这一消息的上海市民纷纷为其送葬,据当时的报道和统计,有超过二十万上海市民自发为谢晋元将军送葬。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军队占领了公共租界,接管了身处其中的“孤军营”官兵,这些意志坚定的中国军人让日本人又气又怕,于是便对其进行百般刁难与折磨。
最终,在饱经磨难之后,名震天下的八百壮士在抗战胜利之后只剩下一百余人。对和平的渴望使得这些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始终保持民族气节的中国军人们,在内战爆发时纷纷卸下各自的军装,改行成为老百姓。
苏州河两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正如这两句诗所描摹的那般,苏州河的南岸是歌舞升平、繁华一片的都市,而在苏州河的北岸则是充满死亡的战场。
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近在眼前的战争表现出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电影的制作团队故意将这种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
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能从电影剧情之中发散出来,逐渐陷入沉思——在一场绝对无法取得胜利的战斗中,身前是来势汹汹的敌军,身后则是身处繁华、漠不关心的民众,如果我是身处其中的士兵,我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在敌人的狂轰滥炸和疯狂进攻面前,民族精神的作用与意义又是什么?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对上海进行了疯狂轰炸,但忌惮于英美列强在华势力,轰炸和炮火始终是避开上海租界的。
这就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珍贵图景,那就是在河南岸身处繁华都市中的人们可以高枕无忧地喝着咖啡观看河对岸的残酷战争。
五十三米的距离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候,往往同时也意味着生与死的距离。
你可以说,这是对人性的探讨,或是赤裸裸的讽刺。
可对于近在咫尺的牺牲与付出,人们就怎么可能完全将之视若无睹呢?
“八佰壮士”为了抵御外辱,为了身后的民众竭尽全力进行着抗击,在这场对于人性的考验,关乎每一个人未来命运的战争中,没有谁能够完全独善其身。
删减之后的影片时长是否会影响到整部电影?和去年小范围试映的版本所不同的是,此次正式在院线上映的版本被删减了十余分钟的剧情。
许多观众在电影上映前便有些担心,删减的剧情是否会影响整体观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