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老师认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很多剧本,这些剧本大多是由我们的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剧本里的人物形象、基本关系都已设定好,甚至已经形成细胞记忆,在我们成年后的人生中,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复潜意识中的剧本而已。
就像李雪自己的经历,她从小生活在不被父母关注的家庭环境里,孤独感像阴影一样长期笼罩着她。她很努力地学习,顽强生长,聪明伶俐,只因为她一直在期待,父母能看到她的优秀,以她为傲。
实际上,她就是活在自己的童年“剧情”中,不敢承认自己的孤独。
她觉得父母没关注她,是因为她还不够好,不够优秀,而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就无法证明她的存在,无法找到最初的生命价值,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跟自己的“孤独”做抗争。
3接触心理学的过程,也是她自我疗愈的过程,她在《走出剧情》一书中,详细剖析了活在“剧情”中的人有怎样的特征,以及如果我们陷入“剧情”中,该如何觉醒和改变。
(1)你有没有活在“剧情”中?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活在自己的“剧情”中,却不自知,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
一个妈妈悉心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高度付出养育孩子,但长大后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愿活在妈妈的安排下。
孩子与妈妈的对抗,可能是争吵、叛逆,也可能是冷漠、离家出走,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自己的人生自由,但妈妈也许更受伤,因为那个曾经乖巧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妈妈不明白,“我那么爱你,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怎么能这么残忍伤害妈妈?”
你看到了吗?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就应该永远生活在妈妈的羽翼之下,听从妈妈的安排。可实际上,妈妈只是活在了自己的“剧情”中,她为孩子付出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帮助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妈妈用付出感打动自己,却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长大后的孩子,早已经不是妈妈“剧情”里小时候的模样了。
李雪老师认为,父母经常说的“为了你好”并不是爱,而是一种攻击。因为在父母的“剧情”里,孩子没有能力完成任何事,所以需要父母的安排。
父母认为自己的付出很高尚,站在道德制高点使孩子内疚,但对于孩子来说,控制其实是一种被迫无能的表现,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孩子就会明白,父母爱的是“剧情”里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2)活在“剧情”里的人,不懂界限,也不肯和解
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陈婷很想要凌霄待在她身边,“跟妈妈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把这里当家吗?”当她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凌霄长大的那个特殊家庭。家并不是一所充满物质的房子,而是房子里住着牵挂的人。
陈婷只活在自己的“剧情”里,所以不懂,也不在乎凌霄的感受。甚至认为自己给了凌霄生命,就可以安排凌霄的人生,这样的母亲,其实是很没有界限感的。
没有界限,就不会共情,更不会为别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