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这个词,东西方理解不同。
怎么讲呢?
关于双标,在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唐朝的许敬宗,这个人呢是公认的奸臣。当时李治准备废后,再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都反对,独许敬宗言李治“此为皇上家事,与他人无干。”于是,李治废后,立武媚为后。
后来,许敬宗看上了自己家的一个丫鬟,准备纳妾。却不想儿子许昂也看上了,而且早就与丫鬟私通了。这让许敬宗很不爽,一纸诉状告上朝廷,治许昂不孝之罪,后流放。
最终,许敬宗死后,看在李治面子上把谥号从“缪”改为“恭”,希望其死后能改过自新。
可见,中国人对双标早就是厌恶至极。
还有一个故事,来自于西方: 十五世纪的一个公主,来自巴比伦。公主一家呢,笃信伊斯兰教,但是后来她爱上了异教徒(一个基督教男子),并以此改信基督教。要命的是,因为她后来通敌导致了父亲亡国。在两个国家的争斗中,她为了拯救基督徒,对母国人民多有*戮,无恶不做。
奇妙的是,她在故事中,一直是正面的形象,她,被视为英雄。
许敬宗作为个人劣迹,双标后,被中国人诟病千年。
作为主体的基督徒,双标后,西方学者视若无睹。
这样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了。西方文化对于双标实际上是有劣根的。对他们来讲,双标不是问题,双标的时候不好意思才是问题[捂脸]
现在,目光所及,看两张图:
一张是美国,在以色列轰炸伊朗大使馆后,默不作声,在伊朗报复后,立刻跳了出来“正在制定新的制裁措施,今天世界大部分地区都与以色列站在一起”。
咱也不知道他的大部分有多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能毫不为难的讲出这些话?
反正美国白人据说有红脖子一说,脸红了对比也不明显[抠鼻]
第二、三、四张图是英国外交大臣卡梅拉(前首相),声色俱厉的指责伊朗“鲁莽且危险”,结果记者问道“如果我们国家大使馆被敌对国家夷为平地时”,卡梅拉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们会采取强有力的行动”。
看来,十五世纪至今,无耻从不改变,劣行只有增加,一脉相承,劣根未断!
暮春时节,谷雨已下,如此倒行逆施,结局,我们拭目以待吧!#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巴以冲突# #伊朗的反击浪潮# #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