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新明结缘
作者 闫向真
张新明,甘肃古浪县土门镇人,1960年出生,大学学历,曾当过教师,后选调甘肃省古浪县委宣传部,历任文明办副主任、县文联副主席、县文化馆馆长、武威市作协副主席,退休后定居于兰州市,现任甘肃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古浪县境内明长城)
退休后的张新明先生退而不休,依旧坚守文学创作之路,在创作的道路上顽强努力,辛勤耕耘,活出了退休后 别样的精彩人生。
最近几年,张新明先生更是以时不我待的昂扬意志,醉心文创,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专注于古浪县地域内风土人情、地名考证、祖业家风、人物风采的记载和述评,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特征,对于爱好写作的人们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值得学习阅读。
张新明先生著有《昨日笔记》《今日印象》《明日吟唱》《兰州行吟》等四本书,分别收集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作学习的见闻感悟,作品一如繁华富丽的万花筒,在不同角度的“翻转”中,展示了作者经历过的时代,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断面,使得读者在阅读当中,认识到张新明先生的文字个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展示着醇厚的杂文气息,所写的文字率性随意,行文建章不苟章法,常常随意而为,于兴之所至间放纵思绪,信马由缰,一马平川地任性而行,就像一只放飞的纸鹞风筝,任其随风翻飞,但却不“放浪形骸”,不允许天马行空,作者始终将风筝的长线拽在手里,放得开也收得拢,时时处处呵护着自己的观点,把握着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著文要义。
张新明先生早年从事教学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转行”为“行政干部”。那时的他血气方刚,见不得苟且使命、职场颓败之事,笔端毫末间时常夹杂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在任古浪县文化馆长岗位上,数十年光阴,勤奋治学、努力写作,直至退休。期间,张新明先生一面搜罗保护当地文物,一面研读考修编撰志书谱秩,广泛涉猎地名族系、史志文传,利用《古浪文苑》《古浪文史》等平台,挖掘整理县域风物人情,积极培养基层文学新人,为保护地方文物及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后他初心不改,仍坚持写作,时有新作问世,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网友评价其“虽然退休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几年来写出了许多令人喜爱和赞赏的作品”。
张新明先生外表谦和,骨气却很倔强,不愿忍辱苟合,不肯随波逐流。爱好广泛,兼收并蓄。他的文章涉猎面很广,杂文、散记、考述、评传、传记、快板、故事、诗歌……他的观点常常出人意料,别出心裁,有时赞美,有时针砭,直抒胸臆,彰显着理性的批判和唯美的赞颂等特点,"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鲁迅语),勾画了当代社会的群生百态,人情世故。
张新明先生虽年逾花甲,却仍然挚爱写作,所写内容涉猎广泛,所写对象不拒雅俗,评点不拘泥成规,抒写不论其贵贱,集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积薄发,在弘扬地方文化、助力文旅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仅就这种坚韧执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古浪县丰收的西瓜)
张新明先生的文章,大多数记写家长里短的趣闻轶事,偏僻孤寂的村言俚语,也写治国兴邦、民生关切的要闻大事,在他的笔下,各种“小人物”尽情表演,众多丑喜剧浪涌波起,这与许多“大家”动辄板着面孔“唬人”的文风截然不同。所写的文章多于平淡无奇中寓意深远,在娓娓述说中反映世事的本真,不争一时短长,不跟世俗较劲认真,笔触自由灵活,道理浅显易懂,读来非常“轻松愉悦”,在“轻松愉悦”中受益获知。这一点,也是爱好写作的人们必须揣摩借鉴的“亮点”所在。
张新明先生的文章诗篇以“散、广”见长,但“形散神聚”,没有陷入思维的浅薄,更无“杂乱散碎”之嫌,所选写作对象亦褒亦贬,该褒则褒,该贬则贬,记叙超然物外,论证旁征博引,收放自如,心态平和,巍然乎显现大家之相耳!他在写作方面专注勤奋,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多,写得快,更表现在他对描写对象本质特点的探究和思索上。疫情期间,他撰写了发生在家乡的各种轶闻趣事、谱写了多篇诗歌散记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也很好地展示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的思考。如今,疫情已经过去,但回首曾经的过往,仍然可以使读者在对往事的回顾中得到启示和昭告,从而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有所警示。
在文学评论方面,新明先生也进行了探索。当今文学之评论成果了了,很多评论见解肤浅,挖掘不深,文笔大多“据实陈述”、平铺直叙,俨然嚼蜡吞水,更无锋芒匕刃,看上去巍然凛冽,一如名家笔风,但经不起推敲拷问,所言所谈似乎高深莫测,实则缘木求鱼、井中捞月,让人不知所云。新明先生也作文学评论,但他的评论要义规范,观点突出,论证鲜明。特别在对地名考查、文物验证及“名人名事”的考证中,特别注重“旁征博引”,特别讲究“追根寻源”,对于传说典故、文学人物、地方家史、对联、书法、音乐等知识的运用方面,也很“专心研判”,并将这些东西“信手拈来”,用于自己的写作或论证,从而使得他的评论具有一种书卷气和可读性,做到了写作“个性”鲜明独特的气韵。
张新明先生对写作的挚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喜好老而弥坚。大多数人在退休之后便以“回归”为借口,放弃了原有的爱好和兴趣,思想颓废消极,在消极悲观中日渐衰老,在哀叹悲观中等待死亡的到来,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但新明先生的思想却是极开朗的,不仅热衷于自身的文创事业,同时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每每当地文联和作协组织文化活动的时候,总能不舍远近,踊跃参加。从里到外,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事业的专注真爱,而这种“专注真爱”的精神,也从另一面鼓舞着他不断思考和进取,并由此“日有所获,常做常新”。这样的老年生活,怎不潇洒惬意?怎不令人羡慕赞叹?!
张新明先生始终注重学习与阅读的力量,活到老,学到老。启迪心智,润泽心灵,博览群书,是不断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书卷多情似故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足见读书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他读书讲究“杂”。唐诗宋词的旷达婉约,散文诗歌的深情悠远,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专业书籍的典型实用,向他人求教,通过工作实践学习,你若用心,都会让你流连忘返,甘之如饴,若一朵芳香的百合,沁人心脾。
张新明先生儿女双全,家风严谨,教子有方,是典型的“将门虎子”。儿子研究生毕业在外国就职,女儿张子艺,作家,资深媒体人,腾讯甘肃内容总监,甘肃省作协会员。作品以甘肃美食、甘肃文化历史见长,稿件发表在《美文》《三联生活周刊》《国家人文地理》《读者》等杂志,并在多个报刊开设专栏,著有专著《舌尖上的丝绸之路》。凭借《锁阳城里的风铃草》获得丝绸之路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作品曾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名录”,获得第二届筑事奖·乡村美学奖。曾获黄河文学奖,甘肃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甘肃省新闻工作者最高奖“十佳记者”,“丝绸之路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今年又被评为“首届甘肃散文八骏”人才。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子女比自己强。人生最大投资是培养后代。不管你有多大高官厚禄,多么有权有势,有多少金银财宝,如果把孩子培养成功,你就是成功者。若是把孩子培养失败,你自已成功,也是失败者。成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把孩子立起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懂事孝顺。你挣遍了花不完的钱,住多大高档房子,开多豪华的车,银行卡里存有多少钱,但你孩子是一个废物,挣钱有何用?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有什么用。张新明先生是普通人群中培养子女成功者的典范。
我与张新明的相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写我红军母亲刘万寿《共产党员是来救人的》一文,也是古浪县早前撰写我母亲事迹的人之一。当时,我还在部队工作,探亲休假时由我二哥闫向瑜保存推荐给我拜读,只读其文,不知其人,未见其面。时间来到2021年10月6日,古浪战役纪念馆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暨西路军精神研讨会》上,本来计划邀请他参加,因故未能到场,深感缺憾。事后在我侄子闫有才引荐下我们加微信联系,这样,一来二去,交流频繁,联系密切,时不时视频沟通,并组建“西路军情结微信群”。因西路军情结而结缘,有了更多共同语言,我主编《心中的丰碑--西路军女战士刘万寿》一书,时有问题探讨商榷,还在微信一些活动中点赞关注,互相支持帮助,也成为我们退休后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时间与实践进一步历练我们,岁月催人老。
我们正始见面,要从今年赴兰州,拜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学会首席专家董汉河老师的前一天说起。
我是今年7月上旬回老家办事,尔后于12日上午,由侄孙闫海本开汽车送我们,从古浪县海子滩出发赶往兰州的,本应中午时分可抵达兰州市,因为走一个新开路线,道路不熟而耽误时间,中午张新明与乡党崔永平在某饭店等侯,我们迟到无法参加,十分不好意思。下午三、四点入住甘肃国际大酒店,才通报张新明先生,算是首次见面,心情格外激动与兴奋。
(张新明近照)
张新明,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身体健壮,四方脸,不大不小眼睛炯炯有神,精气神十足,和蔼可亲的面孔,给人以亲切感。他为人谦和真诚豪爽,性格随和,不张扬,不摆谱。我们握手问好,送我他著的《今日印象》一书,十分感激,落座后他侃侃而谈。回忆起我母亲生前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情况,以及又多次陪同县领导慰问我母亲的家长里短。并且与我大哥闫向环为很好的朋友、酒友,他们时常相聚,他对我们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总而言之,见面后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到了晚饭时光。晚上,张新明约几位同乡好友为我们“接风洗尘”,他非常好客热情,用具有特色的饭菜和名烟好酒招待,还用老家特有的风俗习惯“猜拳行令”,东家打通关接待客人,使我非常兴奋与感动,有一种久违他乡遇知己,人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
(茹友亮、董汉河、闫向真、闫向东)
彼时,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家里家外,同乡朋友,文攻武略,琴棋书画......我们聊了很多,也喝了很多,是近些年我喝酒最多的一次,六人吃饭,五个人喝了四瓶(斤)白酒。席间,把盏言欢,酣战淋漓,第二天醒酒后还是有点后怕。也许是高兴,也许与心情和精神状态有关,也许与餐饮环境和相遇人员有关,也许是好酒的原故,也许是超水平发挥,高高兴兴度过一个美好难忘的兰州之夜。
虽然,我们是首次见面的“老朋友”相聚,一见如故,亲近自然。过去居住甚远,他在兰州,我在北京,相隔万水千山,却心里距离很近;今日会面无拘束,畅所欲言,敝开心扉,十分投缘。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辰已接近零点,我们各自回去休息。
次日,我和弟弟向东办完事后,匆匆离开兰州直奔银川,好朋友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有缘千里来相会,期待再相聚的一天!
(参考资料《古浪县人文地理》:“笔耕不辍不负韶华”--陆荣)
作者简介:闫向真,甘肃古浪县人,1951年11月出生,共产党员,大学学历。从军20年,历任技术员、技师、工程师,站政治处干事,计算机队副教导员、教导员,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训练处参谋、处长,正团职上校军衔。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习雷锋“标兵”,五次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科技优秀论文散见于《科学技术情报与信息》。1996年转业山东威海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历任环翠区支公司副经理,威海市公司营业部副经理。2011年退休。近几年,偶有作品刊登在互联网文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