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学讲F1赛车的一期视频就被车迷指出几处错误,有人认为“不在这个圈子看的不是他说的内容,在这个圈子他的内容看不下去”,怀疑是背后团队利用小学生博流量。
对此,刘同学的父亲发文回应称,没有稿子、大纲和提词器。刘同学用ipad录制后由父亲配上字幕后发布,但刘父不懂车,只能单方面聆听,会尊重其表达权,建议他不能确定的内容要查查资料。
讲历史的许同学也陷入了类似争议。
他在置顶评论中表示,自己乐于接受科普指正,但不欢迎网友“私信骂我或者评论乱喷”,发视频是出于学术交流目的,如果是资本运营、作假牟利,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首页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知识博主时,大家不免会担忧未成年“跟风讲课”的内容风险和发展问题。
诚然,少年天才博学多闻并非不可能,我们也应对这些勇敢出镜的年轻博主们多抱期待与善意。但假如出现如网友担心的“人造神童”,对孩子和观众都是一种欺骗和伤害。
进一步思考,如果是遵从兴趣和勤奋的真实案例,那么成为博主后,孩子们的下一步如何发展?
不少网友表示,反对不分是非的过度吹捧。作为知识博主,即使小学生也要拿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萌混过关”不一定管用,谦逊好学才会得到更多鼓励和支持。观众期待的始终是真实优质的内容。
孩子们意外成为受人瞩目的“网红”,自身也可能会承受恶意评论等风险带来的压力。一夜成名的普通人如何与汹涌而来的流量相处,对很多人而言仍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想必也更难一些。
监管方面,早在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各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对未成年创作者做出部分限制,比如抖音14岁以下实名用户无法发布内容,无法观看和开启直播。
在短视频领域,学生博主在镜头前分享学习、交流知识本质是好事,但要怎么做更好,值得思考。
下一堂小学生老师讲课,你会去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