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多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奥尔科特却想要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成就。
她曾在文章中写道:“我要以我自己的头脑作武器,在这艰难的尘世中闯出一条路来。”
1868年,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她便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后来这部世界名著《小妇人》。
成名之后的奥尔科特,继续撰写小说和故事,并且积极地投身于妇女选举权运动和禁酒运动,为社会上广大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
一生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她终身未嫁。
对照奥尔科特的人生经历来看,新版《小妇人》其实有意识地将作者的真实经历嵌入电影之中,对女主角乔的结局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在“结婚”和“死亡”这两个选项之外,赋予了她一种全新的可能。
03电影尾声,乔原本的小说结局遭到了出版商的抗议,他要求对结局进行修改,否则就无法出版。
迫于无奈,乔现场创作了这样一段情节:滂沱大雨中,她不顾一切地冲向车站,和巴尔教授在雨伞下浪漫拥吻。
出版商表示非常喜欢,建议这个章节取名“在雨伞下”,而这正是《小妇人》原著第46章的标题。
不难想象,奥尔科特在创作《小妇人》的过程中,很可能也遭遇了被迫更改结局的问题。
为了小说得以顺利出版,不得不应依从出版商的要求,迎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反复强调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乔背弃了初衷,选择结婚走入家庭。
新版《小妇人》在这段情节的处理上,故意运用了虚实对比的镜头语言,赋予乔虚拟与现实两个版本的结局。
仔细比较电影画面的色彩基调,就可以发现其中暗藏的奥秘:
乔和巴尔教授在雨伞下的浪漫拥吻,以及马奇一家团圆热闹的美好场景,画面呈现出的都是偏黄的暖色调。
而乔坐在办公室,和出版商对办税讨价还价,并且亲眼见证书籍印刷制作的过程,整体都是偏蓝色的清冷色调。
很显然,暖黄色调的画面寓意小说中的虚构情节,而偏蓝的冷色调则代表着真正的现实世界。
这个乔的现实版结局,其实更符合奥尔科特的真实经历和原本创作意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正是用这种“双重结局”的方式,弥补了150多年前原作者无法掌控角色命运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