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俄国舰队由于全军覆灭,战场记录全部丢失,很多数据全靠事后口述,尤其是中小口径火炮的数据几乎都不可靠。因此,有些西方专家甚至认为俄国舰队的总体命中率可能不到1%。
那么,俄国舰队火炮命中率为什么这么差呢?除了第二太平洋舰队在远航过程中缺乏实弹训练外,俄罗斯学者也指出了另外一个原因——俄国海军高层,在平时就不重视远距离射击训练,甚至是故意而为。
俄罗斯学者曾举过一个例子,装甲巡洋舰“留里克”号在1902-1903年的射击演习中,在接近目标25链(约4630米)的距离上才开始炮击,在3链(约555米)的距离上才全速开火。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分队在1903年的射击演习中,也是在35链(约6482米)的距离上才开始炮击,在25链(约4630米)距离上才全速开火。第二太平洋舰队在1904年的射击演习中,虽然进行了32-40链(约7408米)距离炮击训练,但是,导致远距离炮击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海军的305毫米舰炮(主要采用德国克虏伯技术)的最大射程可达14640米,152毫米舰炮的射程也可达11500米。日本联合舰队的305毫米和152毫米舰炮,主要采用英国技术,但是射程数据也相差不多,不过英制舰炮的射速要更快一些。
然而在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中,双方开始炮击的距离却超过7000米,还是俄舰队首先开火,但是命中率很低,虽然命中“三笠”号一发,但是没造成任何致命伤害。日本联合联队却在6400米距离上就开始全速齐射,而且命中率惊人,迅速瘫痪了俄国战列舰编队(主要是第一战列舰分队的四艘新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事实上,俄国海军一直将海战胜利寄托于1000米内的短距离密集炮击,但是对马海战的大部分炮击都超过了这个距离。由此可见,仍然习惯于近距离交战的俄国舰队,面对日本联合舰队的高精度远程射击,吃了大亏。
那么,俄国海军为什么这么顽固坚持“1000米内的短距离射击”呢?俄罗斯学者就指出,这个认知其实还是从中日甲午海战的经验学来的,尤其是北洋舰队的实战数据。
在1894年9月的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虽然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大口径火炮,但是这些大口径火炮的远距离命中率近乎于零,少数命中成果也是在中近距离造成的。尤其是日本方面,被寄予厚望的“三景舰”(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专门装备了320毫米主炮,准备对付“定远”号和“镇远”号,在海战中仅发射炮弹13发,而且无一命中(日舰的大口径炮弹的少数几个命中战果,几乎都是浪速号、扶桑号等舰的260毫米炮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