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发射了200发大口径炮弹(包括305毫米、260毫米和210毫米),也仅命中11发(据说其中四发命中了价值最低的西京丸号,而且穿而不炸),而且基本都是中近距离射击命中。例如,“镇远”号的305毫米主炮在1700米连续命中“松岛”号两弹,“平远”号的260毫米主炮在2200米命中“松岛”号一弹,均对日军这艘旗舰造成重大损害。
令人讽刺的是,北洋舰队的远距离开火,反而对自己造成了严重伤害。刚开战时,旗舰“定远”号在6000米的远距离首先开火,不仅未能命中对方,反而是305毫米主炮在开火瞬间因炮凤致提督丁汝昌受伤,对北洋舰队的指挥能力造成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大量装备的速射炮在中近距离炮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战中,日本军舰共发射了4000发100毫米以上口径炮弹(其中200毫米口径以上的炮弹不到100发,估计命中约5发),命中数字约200-300发,其中多数是120毫米和152毫米速射炮在中近距离造成的,给北洋舰队几乎所有主力军舰都造成了重大损伤。
以“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例,“定远”号中弹160多发,“镇远”号中弹200多发,基本都是中小口径速射炮(包括大量100毫米以下的小口径炮弹)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中小口径速射炮威力不大,没能对“定远”号和“镇远”号的厚重装甲造成致命威胁,导致北洋舰队最大的两艘铁甲舰能够安然撤退。反倒是北洋舰队大口径主炮的几次近距离成功命中,造成了巨大战果,险些扭转战局。
正是北洋舰队两艘铁甲舰在海战中的表现,给当时的各国海军以重要参考,并且得出了主力舰只有通过“大口径火炮近距离射击”,才能有效命中并摧毁同类铁甲舰(战列舰)的结论。俄国海军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才非常轻视5000米以上的远距离炮击(认为这个距离命中率太低,完全是浪费炮弹),几乎将所有炮术训练都加强在5000米内甚至是1000-2000米内的中近距离射击技术上。
另一方面,日本海军却从相同战例得出了相反结论——既然远距离炮击命中率差,那么就尽量提升这个命中率。尽管在甲午海战中,日舰的大口径主炮的远距离命中率很低,几乎没发挥作用,但是日本海军在战后却重点强化这方面训练,努力提高远距离炮击的技术。
这种强化训练的成果,在对马海战中表现得一览无余:日本联合舰队在6400米距离上的第一轮齐射,就给俄国舰队主力造成重创(第一战列舰分队均遭多发大口径炮弹击中),为海战获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虽然拥有战列舰数量的优势(俄国8艘对日本4艘),但是在炮击指挥、炮击技术方面与日本舰队差距太大,最终被完全压制。
日俄战争前,俄国和日本双方针对于甲午海战完全相同的实战例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认知结果,最后发展成了悬殊巨大的海战结局。由此可见,“实战经验”这个词汇并不会变成单纯的加分项,如果认知和处理方法错误,反而可能成为失败的源头。(作者:陶慕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