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浙江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15周年。15年来,一批又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踏遍青山绿水,深入田间地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了科技兴农富民的绚丽篇章,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昨天下午,浙江省委、省政府对20名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和3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对100名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进行表扬。从今天起,本公号推出受表彰的20名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敬业实干、创新创业的故事。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浙江最美科技人……对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中心培训办主任汪自强来说,与这些荣誉相比,他更在乎农民兄弟的一句“汪老师,谢谢你”。
2005年,汪自强从宁夏挂职回来后,加入浙江省科技特派员行列,来到了泰顺县万排乡(现仕阳镇)。摩托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第一次到万排乡的他,10天里辗转了全乡4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进行情况摸底。
一番调研下来,汪自强发现,该乡的上排村有200多亩连片水稻田,且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但效益不高。为此汪自强向温州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申报了“稻田养鱼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实施2年后,每亩稻田在稻谷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可增收20公斤田鱼。
汪自强(左二)在龟湖镇上宅垟村指导黄茶开发
小试牛刀后,他又将目光瞄准了茶叶。茶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但是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去了山外打工,缺少采茶工,人力成本骤升,几乎占了大半盈利,因而产业效益低下。
为此,汪自强多次深入茶园、茶厂和市场,探访茶叶行情,了解茶农需求,并通过浙大茶叶研究所“挖”来茶叶新品种“浙农117”,引进浙江省推广品种“龙井43”,更新了茶叶品种,还邀请浙大茶学专家骆耀平教授等来当地培训茶农。通过“机器换人”重耕茶园,引进的采茶机一台能顶20个采茶工,节省了大量成本。很快,精作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在泰顺推广开来,加工后的春茶从原先的百来元一公斤,涨到数百元一公斤,带动万排乡更多的人投身茶叶产业。几年间,万排乡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了8000亩,居民人均收入也迅速提高,泰顺名茶“三杯香”还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除了优化种植,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汪自强还用科技力量帮助农户规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养殖户严立超的蜂场效益不好,放不好蜂、收不了蜜。汪自强知道后,主动上门,还请来浙大养蜂专家一同筛选种蜂源、培育蜂种,帮助严立超建立了蜂产业的总体规划,申请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专利、品牌、浙江省著名商标、省农业吉尼斯纪录……通过一连串的帮扶举措,严立超的蜂场原本每个蜂箱产蜜5公斤,如今至少可产蜜15公斤;从最初百来万元产值的蜂场,发展为如今3000万元产值规模的蜂企。严立超说:“我就跟着汪老师学,他教技术都是倾囊相授,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2010年,汪自强得知主营枇杷种植的鑫农果业专业合作社投入产出率低、坐果率低、冻害严重,便带领农户申请了温州市科技局的农业科技项目,获得15万元的项目资助,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大五星枇杷山地促成栽培技术。第二年恰逢早春冻害,合作社凭借先进的实用技术躲过了一劫,枇杷收成一点都没减少。
汪自强(戴帽者)在甘薯地与农民交流
多年的坚守,换来了农民的认可和拥戴。2013年,泰顺县举办首届“十大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按规则,只有泰顺籍人员才能入选。但是不少群众表示,汪自强对泰顺贡献很大,希望他能破格入选。最后,汪自强成为获奖人里唯一一位非泰顺籍人才。
十多年来,汪自强帮助乡镇、合作社申报成功“富民强镇”“产业提升”等科技项目10多项,结对专业合作社15家,培养科技“二传手”2人,合作发表论文3篇,年均开办2~5场科技讲座。
作为教师,汪自强还多次带着研究生来到泰顺,将实验室搬进大山深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学农的人,本来就是个农民,对土地有天然亲近感,村民都是自家兄弟。”汪自强说。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记者 王航飞 )
编辑:江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