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春节,魔童哪吒在荧幕上翻天闹海,掀起了春节档的观影热潮。
在这一系列电影中,哪吒以独特的“烟熏妆”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哪吒这个人物形象,到底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追溯哪吒的前世今生,我们会发现,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一条独特的演变轨迹:从印度佛教的护法神,到少年英雄;从佛道教起源,到明清小说经典;直至最近,成为改写天命、反抗权威的“魔童”,跃上现代电影荧幕。
在《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杨斌老师便穷流溯源,从哪吒说起,探究哪吒代表的莲生/莲化概念的由来及其在亚欧大陆的传播与衍变。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哪吒最初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祇。哪吒(也称“那吒”)是梵文的音译简称,全称为那罗鸠婆、那罗鸠钵罗、那吒俱伐罗等。
420年,佛教经典《佛所行赞》首先记载了哪吒的身世:“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毗沙门是北方天王,世俗称为托塔天王,所以后来民间称哪吒为托塔天王之子。又因为毗沙门天王有五个儿子,哪吒排行第三,所以民间称其为三太子。
敦煌毗沙门天王和哪吒像。此图是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释迦如来与毗沙门天等护法像》局部。
佛教的护法神从印度传来时往往面目狰狞,现忿怒相,以镇妖魔,哪吒起初的形象也是如此。在佛经中,哪吒的形象充满暴力色彩,他以三头六臂、忿怒相示人,手持金刚杵、脚踏恶龙,职责是降妖除魔、护卫佛法,甚至以“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极端方式割裂肉身,以此证道。后来才因其太子的身份,逐渐演化为童子形象。
杨斌老师援引以色列汉学家夏维明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哪吒是印度神话中两位神的合体:《罗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罗、克利什那神。他们都是力量强大的神,皆以儿童形象示人,且都有打败巨蛇的事迹。打败巨蛇便成了哪吒驯龙这一情节的原型。
有趣的是,哪吒作为佛教中的保护神,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民俗信仰中备受尊崇,亦启发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2017年夏天,作者杨斌老师到澳门大学任教后,注意到小小的澳门半岛居然有两座哪吒庙:大三巴哪吒庙(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及柿山哪吒古庙。
由此,他产生了兴趣,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