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还有些人,以为自己生在罗马,可到最后才发现,他的“罗马”早就不复存在。
读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常常会生出一种感慨:人生处处充满变数,不到最后谁也看不清结局。
爱新觉罗.溥仪,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但因为清朝朝廷的闭关锁国、统治者自私无能,整个清朝已经从盛而衰,到了无力挽救的地步,溥仪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不到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下一任清朝皇帝,也成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统治者”。
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有名无实的成人,溥仪始终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却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权力。
个人的悲喜放在时代大环境里,其实渺小得不值一提,但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我们始终不能丢了“自己”。没有“自我”的人就像漂浮在湖面的浮萍,不知道会漂向何方。
01 莫名其妙的童年:登基、退位、小朝廷登基大典上,溥仪面对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大哭不止,不到三岁的孩子只想要回家,而作为“摄政王”的溥仪父亲,只好紧紧地扶着孩子,一边哄一边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文武百官都对王爷说的“快完了”心存不满,但所有人都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清朝真的“快完了”。
溥仪登基之前,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多年,在她掌控下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最后都死在了她手里,整个朝廷混乱不堪。
溥仪登基的时候,慈禧太后虽然不在了,但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非常严重。
当时的清朝,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非常多,而且朝廷根本无力抵抗,暴风雨如此强烈,又岂是换一个新的皇帝就能够改变的呢?
溥仪做皇帝的日子还没到三年,就被莫名其妙地退了位,接着,又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邻居,受到清室优待,成了“小朝廷”的帝王。
什么是“小朝廷”呢?
其实就是袁世凯为溥仪划定了自由活动的范围:紫禁城里从乾清门以北到神武门,就是溥仪的“小朝廷”。
虽然不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溥仪仍旧是“小朝廷”里的帝王,仍旧过着唯我独尊、养尊处优的帝王生活。
而帝王生活的特殊性,又对他以后的性格、思维、认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02 浑浑噩噩的少年:荒谬、无聊、欺负人六岁的溥仪开始读书了,可惜浑浑噩噩的少年只知道贪玩,没有得到足够引导。
他看似读了很多古书,却没有用心过一天;他没学过加减乘除、没学过声光化电,更不知道“外国”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大米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也不知道北京处在中国哪个位置。
而与此同时,身边人对他的恭维、吹捧、无微不至,也给了他一种“天子自与凡人不同”的假象,他觉得自己是天生王者、高人一等,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溥仪的童年注定与一般孩子不一样,而童年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以后更加不可控的人生。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荒谬的少年时代,伺候他的下人们陪他玩耍、胡闹,还要受他欺负,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是和他一样的“人”。
书中提到两件事:
有一次,一个太监给他表演木偶戏,他觉得很有意思,一高兴就赏给小太监一块鸡蛋糕。但是他故意把练功用的铁砂藏在蛋糕里,就为了看看太监会不会崩掉牙。
幸好乳母及时制止,对他说:“崩了牙就吃不了饭,人不吃饭可不行啊。”
还有一次,溥仪对着太监们的窗户玩气枪,铅弹打得窗户纸上破了一个个小洞,溥仪哈哈大笑,完全不顾屋里的人。
又是及时赶来的乳母对他说:“老爷子,屋里有人哪!怎么玩不行?往屋里打,这要伤人哪。”
溥仪常常心血来潮恶作剧,他身边的太监动不动就遭殃,要是放在普通人家,溥仪这样的“熊孩子”应该会被狠狠教训一番,但那时的溥仪身份尊贵,没人能劝得住他。
只有他的乳母,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女人,会制止他过分的行为,让他知道所有人跟他一样是人,也会受伤、会疼。
但这个唯一让溥仪懂点“人性”的乳母,只陪伴他到九岁就被赶走了,从此以后,溥仪那一点点“人性”也慢慢消失了。
03 自欺欺人的青年:自私、愚昧、空幻想随着年岁渐长和现实环境的潜移默化,溥仪终于开始认清现实,明白自己的处境,但对于一个毫无实力、更无能力的统治者来说,想要改变现状简直比登天还难。
清朝已经走在衰亡的边缘,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百姓起义不断,溥仪和他身边的人却还在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