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辟”就是紫禁城里的遗老们说的“恢复祖业”,也就是继续拥护大清皇帝的统治。
显然,他们的幻想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滑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复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要取代大清的新贵们身上的。
这样一来,溥仪就不得不拥护新的统治者,再从新的统治者那里得到优待条件,继续活在自己的“小朝廷”里,自我欺骗。
有句话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当时的朝廷,其实都是一群不肯睁眼看看真相的人。
溥仪长到十五岁,已经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没有自由,更不能随心所欲。他的身上背负清朝遗老们腐朽的思想,但他内心也有自我的意识萌芽,矛盾的情绪在他身体里增长,所以他一次次突破身边人的底线,乐此不彼。
他锯掉了紫禁城里用了几年的宫门门槛,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
他剪掉了象征清朝的长辫子,只因为洋人师傅嘲笑他不合时宜;
他虽然结了婚,娶了皇后和淑妃,但他完全不尊重她们,只把她们当作名分上的工具。
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内部冲突、外界变故,都已经非常混乱。
但溥仪自私的本性丝毫未减,即使被新贵们赶出了紫禁城,即使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他的心里想的,竟然还是什么时候能恢复大清的帝王统治。
在我看来,导致清朝真正衰亡的原因,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种下了,只是到了溥仪这个时候,结果才慢慢显现。
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统治者如果不能站着百姓的立场上,听百姓的声音、为百姓谋福利,总有一天被压制的人们会觉醒,会奋起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自私和残暴,清朝的没落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04 尘埃落定的中年:改造、赎罪、看到自己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
但溥仪刚好相反,除了自己的性命,他对一切毫不在乎,也就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的尊严。
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东北,溥仪在“复位”的美梦里越走越远,他直接走到了日本人的控制下,走到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成了日本人伤害中国的帮凶。
在溥仪成为傀儡的那些年里,自由是很奢侈的东西。
溥仪不能随便外出,不能会客,更不能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生活: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帝王”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溥仪是没有“硬骨头”的。
他当然想过反抗,但他只能想想而已。当时的乱世,没有实力就得挨打,溥仪依附日本人生存,不敢越矩,只能任由日本人摆布。
但时势一直在变化,随着国内战事发展,日本垮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连溥仪都感觉到了。
可是多年的依附习惯使溥仪更加慌乱,他既担心日本人崩溃之前*他灭口,更担心日本垮台之后他得不到国人原谅,溥仪的精神压力极大,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很快,日本战败投降,溥仪辗转到了苏联,又在新中国成立后辗转回到祖国,开始了监狱生活。
从一开始的抗拒、恐惧,到后来的坦陈、认罪,溥仪在无数个提心吊胆的夜里,回忆自己的过往,才发现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浑浑噩噩。
小时候他是别人选中的皇帝,后来他是各方势力抗衡的武器,再后来他是帝国列强的傀儡。
他一直被当作工具,从来没有自我,这让他觉得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工具。
在接受改造的近十年时间,溥仪第一次明白“人”的含义,第一次知道活着的意义,第一次拥有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和勇气。
05 启示:独立的人格,是掌控命运的法宝生活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混乱的历史,《我的前半生》不仅是溥仪的前半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几十年。
溥仪的登基、退位、复辟梦,都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我们能从中看到溥仪的荒诞生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时代进步的意义。
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变成自己劳动、种植蔬菜的普通人,溥仪从自我禁锢的黑暗中挣脱出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
周国平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意识到“自我”的宝贵,才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也是掌控命运的开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个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男孩,他的父亲醉心政治、母亲沉湎交际,他只能跟着保姆一起长大。
男孩调皮、好动、成绩差,常常被老师体罚,父亲只好将他送进军校,毕业后成了一名骑兵中尉。
但男孩却喜欢当战地记者和写作,他经常跟随部队在武装起义爆发的地区收集资料,不仅出版了《马拉坎德*军纪实》,还出版了《萨伏罗拉》、《河上的战争》等战争小说,并且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著名的作家丘吉尔,但他的身份远不止如此。
有一次丘吉尔跟着部队去南非采访,却意外被敌军抓获,关进了战俘营。
虽然身体没有自由,但丘吉尔的心里从没放弃抵抗,他偷偷观察、等待时机,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来,回到英国。
这次被俘的经历,让丘吉尔对战争和政治有了更多思考,而“越狱”事件又让他在英国名声大噪,他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政治人生。
丘吉尔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纵观他的一生,无论是成为记者、作家、还是成为政治家,都是他深思熟虑后对人生的选择,他的命运从来都由自己决定。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