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俊蕾
编辑|万晓茜
从去年国庆档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到今年正在院线热映的《我和我的家乡》,通过走入影院看电影的方式来欢度节日,正在重新成为千家万户中国人首选的集体娱乐方式。再加上今年的国庆与中秋双节并至,阖家观影的规模与温情、快乐指数与仪式体验更是加倍上扬。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耳熟能详的地理第一课。国土之宽广,地域之多样,以及多民族的文化构成,是共同自豪感的来源基础。《我和我的家乡》所采用的正是注重空间影像表现的深度情感叙事,将人与土地的多样关系既浓墨重彩、又细致深情地表现出来。
全片由五部短片组成,所包含的地理空间意义却远远不止于五个省份。作为全片开场的《北京好人》,将国家首都与华北平原上的衡水进行亲缘纽带连接。继而在贵州所代表的西南,浙江所代表的东南,以及陕西代表的西北和辽宁代表的东北的故事单元里,由恋人、乡党、师生、伴侣等人物结构关系出发,各有声色地展开了围绕家乡发展而相伴发生的人物成长故事。
有趣的是,银幕上的思乡之情和返乡之旅既是贯穿全片五个段落的共同动力线索,又与团圆节日里的阖家观看模式构成情感上的唤起和呼应。同时,影片的叙事内部明显表现出对中国电影风格传统的有意识继承,在娴熟而智巧的细节互文中再次愉悦本土观众们所特有的影像记忆。
更值得一提是全片的空间情感建构特点:表层是浪漫抒情的轻喜剧样貌,人物的活动轨迹开始于动机各异的善意谎言,制造密集笑点的欺瞒或哄骗,深层却是频频激发泪点的真情与眷恋密切缠绕,达成了节庆档中全民观看的感动与欢颜。
立足电影小传统,发扬现实大传统
《我和我的家乡》出自多位导演的集体创作。他们整体上较为年轻,以往的作品也多以喜剧类型见长,堪称本土电影市场的欢乐制造者,因此早有大量观众青睐。其作品共性在于注重故事的现实质感,注重平民视角的真实感受,避免概念化地塑造人物,在影片中保持中国民间叙事所特有的土味儿喜感和大众智慧。此次联手制作献礼片,可以说是充分释放了他们作为喜剧创作者的才华,也让节庆档的观众们在一部影片中欣赏到了形式多变,且风格多样的电影喜剧手法,其中包含着对于电影艺术自身传统的致敬,以及从鲜活现实中汲取创作生命力的经验态度。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电影经常被理解为形式与风格的特有系统,影片彼此之间的巧妙互文,往往能够增加片内的叙事意义,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增值。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们会特别欢迎葛优扮演的张北京,再次以熟悉的好人形象出现在献礼片的起始位置。而且,总导演宁浩作为新生代导演的翘楚,还成功实践了一把特别有意义的跨类型电影融合。
与葛优搭戏的表舅张占义是素人出演,也是他第二次实名扮演自己。片中笑点叠出的衡水方言是2019年小众文艺片《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对白用语,而在结尾时,农用三轮车又一次行驶在摄影机镜头的中心位置。这个焦点稳定的过渡画面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电影风格传统的互文性再现,而是指向更加根本的价值选择,将乡野中依旧淳朴守信的超功利美德,自然而然地纳入历史上绵延不息的土地恩情当中。
另一处让人感到惊艳的笔墨运用是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片名对于语文课本“最后一课”的戏仿使无数观众会心一笑,而思乡成疾的老人从欧洲回江浙的陆海空立体返乡之旅,则为现代化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世界性语境。前一个画面是实景中人们齐心协力,精心复原上世纪的小学教室。紧接着,教室中倾盆落下的精准定位雨幕又让熟悉《泰囧》的观众们重温了尴尬人偏逢尴尬事的爆梗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