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不吃天堂草》。
第一次读是小学的时候,语文书单元后面推荐了曹文轩的《根鸟》,而我找到的那个版本是《根鸟》和《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合集。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真的看不懂。
这本书有明线和暗线,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是又穿插着讲。
一方面讲因为村里过度放牧,男主角家里养的山羊没有地方吃草了,最后开船带着它们找到一片非常甜美的草地供它们享用,那地方就像天堂一样,可是它们一口也没吃,最后饿死了。
一方面讲男主进城里跟着师傅学徒打工的生活,他不停地尿床,挨骂,等等。
我一直没懂,这样两个不相*故事,这么安排作者到底想干啥。
后来读小说的时候,我也总是对它耿耿于怀,因为始终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错过了,我没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后来高二,有天和前男友一起翘课出来玩,坐在他的单车后座上,看到一些人蹲在路边举着牌子找工作,我才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懂了两个故事之间的暗喻与关联(男主无法适应看起来更好的城市生活,就像山羊不肯吃天堂草)
那种恍然的顿悟感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说明什么:
1.对抽象概念的深层加工和理解必须依托于自身的经历,即使是最片面的理解也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行。
2.“悟”的记忆非常珍贵难得。
3.“悟”不是依托“瞬间”的灵感,而是需要长久的思考和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