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字的演变过程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阶段的字形中看出。
在甲骨文中,走字是一个人甩开两臂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1。到了西周金文时期,走字增加了“止”(指脚)而成,其结构更突出了人跑的特点2。此外,金文中还有加了“彳”的“走”字1。小篆承金文形体而来,但上部变为“夭”。
到了隶书时期,上面的“夭”误变为“土”,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走”字3。总的来说,“走”字的本义是跑,近古时代,走字才逐渐由跑步之文转变成行走之义4。
“走字旁”是一个汉字部首,又称“辶部”或“步部”,指的是包含有走字旁部首的汉字。这个部首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契约文字中的“走”符号,表述步行的意思,表示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移动的形象。
后来演化为“辵”、“辶”部分,成为许多汉字的构成部分,表达了很多关于行走、前进、旅行、路程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