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是正确的。
2.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所以对于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悲欢之间并不能相通。
3.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理解,尽可能地接近对方的感受和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融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同时,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情感世界。
赏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可以从前文看出这是对客观情境的一种评述,即:每个人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状态是独立的,断裂的。后半句“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则把自己也纳入了情境之中。
可以想象一个弄堂两边林立着旧式房屋,每个窗口背后是人们各自的生活。其中有个留着八角须的先生伏在桌前,皱着眉头写下了“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样的句子。
如果这是在讽刺人的冷漠,那么鲁迅先生作为这个情境中的一员,也是在讽刺自己的冷漠。
从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来说,这并非没有可能。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绝不是冷漠的。
因为他看到了。他看到了陌生人的悲,他看到了陌生人的欢。陌生人的悲与欢,这些会被其他人直接过滤掉的垃圾信息,却在他的眼睛里脑海里心里留下了印记并且从他的笔端落下成章。仅从这一点来看,鲁迅先生就不能说是冷漠的。
说“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的原因不过是悲欢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发生的时间不同。病得要死的男人或许两天前正耽于牌局,唱着留声机的家庭说不定第二天就有人死去。每个人的生活是一条独立的锁链,一环扣着一环,时有悲欢。这种“不相通”是正常且合理的状态,无须讽刺为冷漠。
若要一个人对他人的困境做出关怀,首先这个人本身是需要有切实的,至少是基础的生活物质保障,以及更为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或趋于圆满的精神状态。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食物分享出去绝不该被斥责为冷漠。
一个自己精神贫乏生活常常处于纠结状态的人对他人的生活没有关注和帮助也不能被斥责为冷漠。一个人只能给予他人自己有所富余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类整体的幸福感。如果一个“自身难保”的人却富有同情心,这个人会活得痛苦。
而“无力过好自己生活”的人却占大多数。所以,我从不愿感叹“人性冷漠”。对于很多很多“无力”的人来说,“冷漠”是对自己的保护,是他们仅有的选择。回到鲁迅先生身上,这段话只是鲁迅先生于某个时刻的一时感慨,带着一些疲倦的情绪。
“人的悲伤并不相通”该局出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而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