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 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 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 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 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历史久远的金铜佛像,是大众喜欢的艺术收藏,而且金铜佛像是佛像艺术里最优秀的艺术品之一,可以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品。以上介绍的是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一些收藏家可以凭借以上几点方法前去鉴定。
一、造型的鉴定
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 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 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 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 的作伪漏洞。另一种是拼合、改造的佛像。这种造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件佛像都是残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仅存背光、佛床,于是作伪者合二为 一,把两件毫不相*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现缺乏常识地将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话。第二种是佛像为真品,佛床、背光为伪作,甚至画 蛇添足,将原本就没有背光、头光或佛床的佛像,凭臆想加铸那些原本没有的部分。
二、铸造技术的鉴别
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和翻砂两种方法铸造。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壁较薄,加上长时间的氧化腐蚀,比重下降,致使器物的分量较轻。正因为壁薄,所 以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这也就是古董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作伪的佛像一般都比较重,一是因为制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二是因为伪作 存世短,没有一个长时间氧化腐蚀的过程,所以分量偏重。当然亦有走向另一极端的,浇铸的胎体过薄,分量很轻,甚至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因为古代匠人凭藉其丰 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和陈设的稳定性,一般下重上轻,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倾,制作者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分量,或者将背光稍加 厚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这些都是作伪者无法顾及的,所以有些产品不是做得十分单薄,就是过于平均,特别是佛之背光铸得均衡、板直、单薄,一望即可产生疑 惑。对于上述那些胎体过厚或者过薄的伪作,如果用手去敲碰,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甚至会产生小小的震荡感。
三、漆色的鉴别
观察古代青铜质文物的表层和漆色,是鉴别其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金铜佛像同样如此,漆色的鉴别是关键手段。当从造型或铸造工艺上难以辨明其真伪时,可以通过其表面漆色的好坏来确定是真品还是赝品。
金铜佛像的漆色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铜佛像表面由于种种化学反应引起的质变,自然地、一层层地产生漆蚀,在器表形成或绿、或红、或蓝、或紫的漆色, 这种漆色与物体合一,深浅度基本一致,坚实匀净,呈现出莹润而自然、美妙而诱人之感。但伪作的生坑漆斑,不论绿、红、蓝、紫诸色,均不润而发出刺眼之色, 行话称“发贼”,而且这种假漆容易脱落。若需进一步辨别真伪,传统的办法: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用鼻嗅手,有铜腥味,则是后上的漆;二是用热碱水刷 洗,假漆即脱落;三是用舌头舔漆色有盐酒味,亦是伪作。现代辨别的方法有多种,用氨水或蒸馏水清洗,用化学或电解等手段去检验。熟坑是那些佛像表面被蜡涂 过,底层色泽丰富,表层光亮耀眼,而伪作虽然表层同样因上蜡而光泽明亮,但底层呆板而灰暗,没有层次感。当然,不论鉴定生坑还是熟坑的铜佛像,除了上述这 些方法外,主要是多看、多接触、多比较,多积累经验。
四、铭文的鉴别
金铜佛像的铭文,亦称发愿文,主要镌刻在佛床之框和足表面,少数的刻在背光背面。铭文内容主要包括:时代、年号、月日、地方名、施愿者姓名、发愿内容等,有简单的,仅十数字;也有长篇的,多达百余字。
鉴别铭文的真伪:
一是看字体,因为各个时期的画风不同;
二是看刀法,因为刀法的优劣、自然与生硬都是辨别真伪的依据。特别是一些佛像,铭文是后刻的,我们可以通过看字口的铜色是否与佛像总体色泽一致来确认;另 外再看所刻的内容是否符合佛像所表示的,如所刻铭文称“北魏”,佛像风格是否属北魏。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刻铭称此像为观世音像,但此像完全是佛的形 象,即予否认,这未免过于草率,因为个别的佛像在当时就被称呼错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还应从风格上进行辨别得出结论。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作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做锈还是自然锈,这项工作一般实验室里都能做。